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熊寥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06989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99页
- 文件大小:419MB
- 文件页数:756页
- 主题词:古代陶瓷-工业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制陶技术的主要成就1
第一节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技术2
一、普通易熔型黏土原料2
二、高镁质易熔原料3
三、高铝质黏土原料3
四、高硅型黏土原料3
五、羼和料4
第二节 成型技术11
一、直接成型12
二、模制成型12
三、轮制成型13
第三节 器面装饰工艺15
一、陶纹制作15
二、涂施陶衣16
三、磨光与刮磨17
四、彩绘17
五、彩陶18
第四节 陶窑及烧造技术20
一、升焰穴窑20
二、气氛控制和陶器呈色25
三、窑内外渗碳和黑陶工艺26
四、硬度和渗水性26
参考文献28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原始瓷的发明和发展33
第一节 原始瓷的发明及其初步发展34
一、原始瓷的发明34
二、原始瓷的初步发展34
三、商周北方原始瓷的烧造地点37
第二节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技术38
一、高硅质黏土——瓷土38
二、高岭石质瓷土原料39
三、原料的选择与加工40
第三节 成型技术49
一、泥条盘筑法49
二、泥条盘筑与慢轮修整49
三、拉坯成型50
第四节 制釉、施釉和装饰技术51
一、釉的分类52
二、上釉技术56
三、装饰技术62
第五节 装烧技术63
一、支烧具技术63
二、器坯叠摞技术64
三、垫珠与瓷粉垫隔具技术64
第六节 窑炉技术66
一、升焰窑66
二、半倒焰窑71
三、平焰龙窑77
参考文献84
第三章 秦至西汉原始瓷的发展和东汉瓷器的出现91
第一节 秦汉原始瓷的发展和东汉瓷器的出现92
一、秦汉原始瓷的发展92
二、东汉瓷器的出现93
第二节 东汉瓷器制胎和成型技术95
一、瓷石的开采及其使用96
二、原料加工98
三、成型技术99
第三节 东汉瓷器制釉与装饰技术102
一、灰釉102
二、青釉103
三、黑釉103
四、上釉104
五、装饰106
第四节 东汉瓷器装烧技术107
一、支烧具108
二、垫隔具110
三、装烧方式111
第五节 汉代窑炉技术112
一、半倒焰窑112
二、平焰龙窑120
三、烧成温度与气氛121
参考文献122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初步发展126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初步发展127
一、青瓷的初步发展127
二、褐彩和黑瓷129
三、白瓷的萌发130
四、三国、两晋瓷器文献131
第二节 制胎和成型技术131
一、单用瓷石制胎131
二、高铝质黏土掺加熔剂性原料制胎138
三、成型技术139
第三节 制釉和装饰技术141
一、釉的配方141
二、灰釉141
三、灰—碱釉142
四、青釉142
五、黑釉143
六、乳光釉144
七、施釉144
八、刻划印贴装饰148
九、高温釉上彩150
第四节 装烧技术150
一、罐套烧150
二、匣钵装烧151
三、环形间隔具153
四、锯齿形间隔具153
五、泥渣、泥点垫隔155
六、三足支钉垫隔155
第五节 窑炉技术156
一、半倒焰窑156
二、平焰龙窑159
三、火照的发明160
参考文献162
第五章 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165
第一节 隋、唐、五代瓷业的发展166
一、青瓷的繁荣166
二、白瓷的成熟167
三、颜色釉瓷的发展167
四、绞胎瓷器的出现168
五、釉下彩的发明168
第二节 制胎原料的选择、加工与成型技术169
一、单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169
二、单用高岭质瓷土一种原料制胎170
三、高铝质黏土掺加熔剂性原料制胎170
四、原料加工180
五、成型技术182
第三节 制釉技术185
一、灰釉及其配方185
二、灰—镁釉187
三、灰—碱釉187
四、碱—灰釉188
五、秘色瓷釉188
六、白釉190
七、铜绿釉193
八、铜红釉193
九、黑釉194
十、茶叶末釉194
十一、花釉195
十二、低温铅釉195
第四节 装饰技术203
一、化妆土203
二、刻划印花装饰205
三、绞胎装饰210
四、素地黑彩与黑釉刻花填白彩211
五、高温釉上彩211
六、釉下彩212
第五节 装烧技术213
一、匣钵装烧技术的初步发展214
二、对口套烧215
三、间隔具技术215
第六节 平焰龙窑技术220
一、容量、坡度与拱顶220
二、火膛221
三、窑室221
四、排烟装置222
五、窑门222
六、筑窑材料223
七、燃料224
第七节 半倒焰马蹄窑技术228
一、燃烧装置228
二、窑室和窑门234
三、排烟装置234
四、筑窑材料241
五、燃料与火照243
参考文献248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瓷器的繁荣256
第一节 两宋官窑和各主要窑系257
一、官窑258
二、耀州窑系262
三、钧窑系264
四、定窑系265
五、磁州窑系265
六、景德镇与青白瓷窑系267
七、龙泉窑系268
八、宋代黑釉瓷269
九、宋金彩瓷271
十、宋代绞胎瓷272
第二节 瓷器制胎和成型技术273
一、单用瓷石原料制胎273
二、单用高岭石质瓷土一种原料制胎275
三、高铝质黏土掺和熔剂性原料制胎277
四、高铁黏土掺和软泥制胎279
五、瓷石掺和紫金土和含紫金土的瓷石制胎279
六、原料加工291
七、成型295
第三节 制釉技术301
一、釉灰302
二、灰釉303
三、灰—碱釉304
四、灰—镁釉304
五、碱—灰釉305
六、青釉306
七、白釉309
八、钧釉311
九、酱釉314
十、茶叶末釉314
十一、黑釉315
十二、铜绿釉和花釉321
十三、低温铅釉322
第四节 装饰技术332
一、化妆土332
二、紫口铁足334
三、朱砂底334
四、出筋装饰335
五、黑釉粉杠335
六、刻划印花装饰335
七、剔花338
八、绞胎341
九、高温釉上彩341
十、釉下彩342
十一、釉上彩344
第五节 装烧技术345
一、M型匣钵346
二、间隔具技术346
三、涩圈叠烧350
四、对口套烧350
五、包釉支烧350
六、裹足刮釉装烧351
七、多级垫钵(或垫盘)覆烧352
八、匣内支圈仰烧与覆烧352
九、支圈组合覆烧354
十、装烧容量355
十一、窑内装烧匣钵排列356
十二、装烧窑具357
第六节 龙窑359
一、窑体容积与拱顶360
二、窑头365
三、窑室369
四、投柴孔372
五、窑门373
六、窑尾375
七、护墙378
八、燃料和火照378
第七节 分室龙窑383
一、分室与火厢383
二、分室与挡火墙384
三、斜坡式和台阶式385
第八节 马蹄窑387
一、风道388
二、火膛389
三、炉栅398
四、落灰坑400
五、窑室400
六、窑门401
七、排烟装置403
八、护墙408
九、烧成温度及其气氛的调节408
十、燃料409
十一、火照和测温锥409
参考文献420
第七章 元代制瓷中心移往景德镇435
第一节 元代景德镇官窑与其他地区名窑436
一、浮梁瓷局和御土窑437
二、元代景德镇名瓷437
三、龙泉窑441
四、哥窑441
五、钧窑442
六、磁州窑443
七、瓷器文献443
第二节 制胎原料与成型技术444
一、单一瓷石质胎料445
二、高铝质黏土掺和熔剂性原料的胎料447
三、瓷石掺和紫金土胎料448
四、含紫金土的瓷石质胎料449
五、局部富铁的胎料——器底火石红器449
六、原料淘洗450
七、成型设施459
第三节 制釉技术461
一、釉灰与釉泥461
二、灰釉463
三、灰—碱釉464
四、碱—灰釉464
五、白釉465
六、高温蓝釉467
七、钧釉467
八、纹片釉468
九、高碱釉468
第四节 装饰技术477
一、青花477
二、釉里红483
三、高温釉上彩484
四、戗金彩485
五、釉中彩与刻花填彩486
六、印花486
七、贴花487
八、化妆土488
第五节 窑炉和装烧技术488
一、龙窑488
二、分室龙窑495
三、马蹄窑499
四、葫芦窑502
五、装烧503
参考文献505
第八章 明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技术512
第一节 御器厂及其主要产品(附德化窑)513
一、陶厂513
二、御器厂514
三、高温颜色釉瓷516
四、低温色釉517
五、釉下彩518
六、釉上彩519
七、德化窑(附)520
八、瓷器文献520
第二节 景德镇制胎原料及其配方与成型(附德化猪油白胎)520
一、制胎原料及其配方的演变521
二、原料再加工531
三、圆器、印器成型与瓷器修补531
第三节 制釉技术533
一、灰—碱釉534
二、碱—灰釉535
三、高温釉536
四、低温釉540
五、高碱釉542
第四节 装饰技术549
一、青花549
二、釉里红554
三、填红555
四、釉上彩556
五、贴金、堆花和锥花557
第五节 装烧和窑炉技术559
一、葫芦窑560
二、分室龙窑564
三、阶级窑565
四、装烧571
参考文献573
第九章 清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技术580
第一节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郎窑及其制瓷成就580
一、御窑厂581
二、郎窑583
三、高温颜色釉瓷584
四、低温色釉586
五、釉下彩586
六、釉上彩587
七、瓷器文献592
第二节 制胎和成型技术595
一、单用瓷石制胎595
二、高岭土掺入瓷石二元配方制胎595
三、滑石制胎596
四、原料加工596
五、成型工艺600
六、坯体晾干601
第三节 制釉技术601
一、制釉原料及其配制602
二、灰釉603
三、灰—碱釉604
四、碱—灰釉604
五、高温颜色釉605
六、低温颜色釉610
七、高碱釉611
八、施釉技术612
第四节 装饰技术615
一、青花616
二、釉里红原料618
三、古彩619
四、清宫康熙进口珐琅彩622
五、粉彩623
六、黑彩、墨彩与浅绛彩625
七、玲珑628
第五节 装烧和窑炉技术629
一、匣钵装烧629
二、窑内装烧630
三、葫芦形窑631
四、覆瓮窑(蛋形窑)632
五、烤花炉635
六、阶级窑(附)637
参考文献639
第十章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制瓷技术650
第一节 制胎原料及其加工技术650
一、瓷石651
二、高岭土654
三、制胎配方及其胎泥加工655
四、紫金土656
第二节 成型技术656
一、坯泥揉练656
二、圆器成型657
三、琢器成型661
第三节 制釉和施釉技术662
一、釉石开采662
二、釉灰炼制及其加工663
三、配釉和施釉技术664
四、龙泉青釉配制与素烧664
第四节 装饰技术665
一、古彩665
二、粉彩667
三、新彩672
四、墨彩描金和腐蚀金673
五、刷花674
六、刻瓷674
七、青花与釉里红675
八、颜色釉676
第五节 装烧技术677
一、整理匣钵和装坯677
二、窑位安排678
三、满窑678
四、匣钵原料和成型679
第六节 窑炉与烧成技术681
一、窑炉构造681
二、窑炉重建684
三、烧成技术687
四、锦窑689
第七节 瓷器包装689
一、瓷器包装的历史回顾689
二、包装单位690
三、包装材料690
四、包装工序691
参考文献693
后记698
热门推荐
- 2514382.html
- 1704363.html
- 2097949.html
- 2153652.html
- 2525752.html
- 858445.html
- 1715369.html
- 1767711.html
- 3243557.html
- 32195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6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8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0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0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99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8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5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0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2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