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郭氏温病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郭谦亨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314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郭氏温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温病概述1
第一节 温病及温病学的特点1
一、温病的特点1
二、温病学的特点1
第二节 温病学发展史略2
一、中医药学第一次兴盛争鸣时期以来对温病的论述2
(一)温病论述的起源阶段2
(二)温病论述在诊治上的发展阶段3
(三)温病论治隶属于伤寒学说阶段5
二、中医药学第二次兴盛争鸣时期以后在温病理法5
(一)温病理法的变革阶段6
(二)温病理法的成长和独立分科阶段6
(三)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论争阶段8
三、中医药学第三次兴盛争鸣时期温病学方面的成就与前景9
第三节 温病与伤寒10
一、温病、伤寒的特殊性11
二、温病、伤寒的共同性11
第四节 温病与温疫13
一、疫、温之辨的由来13
二、明以前对疫、温同异的认识13
三、疫、温的性质及其真正关系14
第五节 伏邪学说15
一、伏邪学说的起源和发展16
(一)伏邪学说的起源16
(二)伏邪学说的发展16
二、邪伏部位与外发途径17
(一)邪伏少阴18
(二)邪伏膜原18
三、对伏邪学说应有的认识18
第六节 温病的分类19
第二章 温病病因及侵入途径22
第一节 病因22
一、外因22
(一)六淫说22
(二)杂气说23
(三)温病毒邪的类别及致病特点23
二、内因与发病25
第二节 侵入途径26
一、体表侵入说26
二、口鼻侵入说26
第三章 温病病机28
第一节 卫气营血的实际意义28
一、审部位浅深28
二、测病理传变29
(一)病理29
(二)传变32
三、辨证候特征32
四、定治疗法则33
第二节 三焦的实际意义34
一、审邪犯部位34
二、测阶段机理34
(一)温热35
(二)湿热35
三、辨证候特征37
(一)温热37
(二)湿热38
四、定治疗法则38
第三节 三焦、四分的相互关系39
第四章 温病诊法特点41
第一节 辨舌、验齿42
一、辨舌42
(一)温病辨舌的意义42
(二)辨苔43
(三)辨质46
二、验齿47
(一)齿燥48
(二)齿垢48
(三)齿龈结瓣48
(四)齿缝出血48
第二节 辨斑疹白?49
一、辨斑疹49
(一)形态特征49
(二)成因和机制49
(三)辨轻重顺逆49
二、辨白?50
(一)形态特征50
(二)成因、机制50
(三)辨别顺逆50
第三节 温病常见症状辨析51
一、发热与出汗51
(一)发热51
(二)出汗53
二、谵妄与神昏56
(一)成因、机理57
(二)性质、辨证59
三、痉、厥60
(一)表现特征60
(二)成因、机理61
(三)性质和辨证63
第五章 温病防护和治疗法则65
第一节 防护65
一、平时预防65
(一)注意身体锻炼65
(二)注意环境卫生66
(三)注意饮食卫生67
(四)防止病邪侵袭68
二、病时护理69
(一)一般护理69
(二)温病护理的几个具体问题70
第二节 治疗法则71
一、治疗原则71
(一)审因论治72
(二)守机定法72
(三)通常达变72
二、治疗常法72
(一)解表法73
(二)清气法74
(三)和解法75
(四)祛湿法75
(五)通下法77
(六)清营凉血法77
(七)开窍法78
(八)息风法79
(九)滋阴法80
(十)固脱法81
第六章 温病辨证施治84
第一节 温热证治84
一、卫分证84
(一)风热表证84
(二)暑热表证85
(三)燥热表证85
二、气分证86
(一)邪热郁肺86
(二)邪热犯胃86
(三)热结于肠87
(四)邪犯少阳87
三、营分证88
(一)毒热灼营88
(二)逆传心包89
(三)内闭外脱89
四、血分证90
(一)热盛迫血90
(二)热盛动风91
(三)真阴耗竭91
(四)虚风内动92
第二节 湿热证治92
一、邪阻膜原93
二、上焦证93
(一)湿热犯表93
(二)邪犯少阳94
三、中焦证94
(一)湿重94
(二)热重(包括湿热并重)95
(三)变见厥阴97
四、下焦证98
(一)缓解98
(二)恶化98
第三节 几个症状的辨证施治101
一、斑疹辨证施治101
(一)一般证治101
(二)特殊证治102
(三)常用药物103
(四)治疗禁忌104
二、谵妄神昏的辨证施治104
(一)上扰104
(二)内闭105
(三)常用药物106
(四)治疗要点与禁忌106
三、痉、厥的辨证施治107
(一)邪实治法107
(二)正虚治法108
(三)常用药物108
第四节 温病兼夹证的治疗108
一、夹痰饮108
二、夹食滞109
三、夹气郁109
四、夹血瘀110
五、夹积聚110
第五节 温病瘥后复证的治疗110
一、劳复111
(一)夹邪劳复111
(二)气虚劳复111
(三)阴虚劳复111
二、食复112
三、感复112
第六节 温病后遗症的治疗112
一、低热112
二、咳喘113
三、泄泻113
四、耳聋、目昏113
五、神呆114
六、失语114
七、震颤114
八、肢体强直,手足拘挛114
九、痿躄115
十、瘫痪115
第七节 温病愈后的调理115
第七章 叶香岩温病论著类评117
第一节 温病法论117
一、温热病辨证论治纲领119
(一)感传规律及与伤寒辨别119
(二)辨证论治原则120
二、湿热病辨证论治要点122
三、“四分”证治123
(一)邪在卫表(兼风、夹湿)123
(二)流连气分125
(三)邪入营分130
(四)邪入血分131
四、论妇女病温132
(一)胎前病温的辨治132
(二)产后病温辨治133
(三)经期病温辨治134
五、辨舌、齿、斑疹、白?的证治136
(一)辨舌136
(二)辨齿146
(三)辨斑疹150
(四)辨白?153
第二节 温病病论154
一、论春温病154
二、论风温病155
三、论暑热病157
(一)暑热157
(二)暑厥160
四、论秋燥病161
第八章 陈平伯《风温论》类评163
一、提纲证163
二、风温犯肺(肺系风温证)164
三、兼及阳明(胃系风温证)165
四、热灼营阴(脑系风温证)167
五、并见他证169
第九章 薛生白《湿热条辨》类评172
第一节 湿热病辨治172
一、提纲证173
二、上焦证173
(一)邪犯卫气173
(二)湿热郁阻气分膜原175
三、中焦证176
(一)湿热阻气176
(二)湿从热化178
(三)化燥伤津动风179
(四)化热入营,发疹动风181
(五)邪入心包,引动肝风181
(六)阳亢阴亏,厥阴风动182
四、下焦证184
(一)邪入厥阴,脉络瘀滞184
(二)湿热下阻,分泌失司184
(三)邪陷血室185
(四)热伤血络,动血迫血185
(五)损阴伤阳186
(六)湿阻于下,阳虚阴伤187
(七)余邪未尽188
(八)病后正虚189
第二节 暑证兼湿辨治190
一、暑兼寒湿190
二、暑湿犯肺,壅滞肺络190
三、暑热伤气190
第三节 痢疾辨治191
一、湿热泻痢191
二、痢久伤阳192
三、痢久伤阴192
第四节 吐泻辨治193
第五节 痧胀辨治195
第十章 余师愚《疫病篇》类评196
第一节 论疫病证治197
一、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197
二、论斑疹198
三、论治疫199
四、论治疹200
五、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202
六、论疹形治法203
七、论疹色治法204
八、论发疮205
九、论妊娠病疫206
十、论闷疫206
十一、清瘟败毒饮方论207
第二节 疫证条辨208
一、疼痛辨治208
二、身热辨治209
三、出汗辨治210
四、神志辨治210
五、痉厥辨治212
六、头面颈喉诸肿辨治214
七、喘满辨治216
八、目赤辨治217
九、舌征辨治217
十、咬牙辨治218
十一、口气辨治219
十二、渴饮辨治219
十三、呕呃辨治220
十四、二便辨治221
十五、出血辨治222
十六、发黄辨治224
十七、狐?辨治224
十八、瘥后调理225
(一)津伤未复225
(二)脾胃虚226
(三)语言失常226
(四)心悸227
(五)睡眠不安228
(六)出汗229
(七)腰膝痛229
(八)遗精229
(九)复证229
(十)阴阳易230
第十一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类评232
第一节 论温病理法233
一、温病病类及病因233
二、邪犯部位236
三、传变次序238
四、治病法论239
第二节 风温病辨治(包括冬温)242
一、上焦证242
(一)上焦证提纲242
(二)卫分证243
(三)气分证246
(四)气血两燔证250
(五)营分证250
(六)邪入心包证253
(七)血分证254
二、中焦证255
(一)气分主证及辨治255
(二)营、血分证269
三、下焦证271
(一)血分证271
(二)阴竭液耗证275
(三)阴竭火亢证283
(四)阴虚夜热283
(五)辨虚实多少的治法范围284
(六)阳伤里虚证284
(七)少阴咽痛证286
(八)病后胃气不和证288
(九)病后自汗证290
(十)病后胃阴未复291
第三节 暑温病辨治(暑痫、暑瘵、伏暑)291
一、上焦证291
(一)暑热291
(二)暑兼寒湿证294
(三)新寒触发伏邪证(伏暑)298
二、中焦证300
(一)暑热夹湿证300
(二)气营别治301
(三)暑湿结痞证302
(四)痰热结胸证302
(五)痰热里实证303
(六)湿化热结证304
三、下焦证304
(一)暑入厥阴(暑痫)304
(二)少阴、厥阴辨治305
(三)气阴两伤证306
(四)兼证变证307
第四节 湿温病辨治308
一、上焦证308
(一)上焦湿温主证及辨治308
(二)气分证310
(三)并发咳喘312
二、中焦证312
(一)湿重312
(二)湿热并重316
(三)里虚邪陷318
(四)湿邪化热,浊闭心包319
三、下焦证319
(一)湿热下阻319
(二)郁伤血络、蓄血320
第五节 秋燥病辨治322
一、上焦证322
(一)燥伤肺气322
(二)燥伤肺津324
(三)燥伤肺胃325
二、中焦证326
(一)燥伤胃阴326
(二)燥证气血两燔326
三、下焦证327
第六节 温毒证治332
一、温毒证治332
二、温毒外治法334
第七节 黄疸辨治336
一、黄疸病因336
二、阳黄337
(一)热重于湿337
(二)湿重于热338
(三)三焦湿热338
三、阴黄339
四、失治肿胀340
第八节 痢疾辨治341
一、病因病机,治疗难易341
二、痢兼表证344
三、热痢344
四、湿热痢346
五、由疟转痢348
六、噤口痢349
七、久痢351
(一)湿热证351
(二)阴伤证352
(三)阳虚证353
(四)阴阳两伤355
(五)厥阴久痢357
八、休息痢358
第九节 疟疾辨治359
一、正疟(间日疟)359
(一)少阳疟359
(二)湿疟361
二、三阴疟(三日疟)362
(一)太阴三疟362
(二)少阴三疟363
(三)厥阴三疟364
三、疫疟(恶性疟)364
(一)温疟364
(二)胃疟366
(三)脾疟367
(四)心疟369
四、疟疾兼咳370
五、劳疟371
六、疟母371
第十节 其他杂证辨治372
一、寒湿372
(一)寒湿伤表372
(二)寒湿中阻373
(三)湿凝便闭374
(四)寒湿伤阳375
(五)寒湿霍乱378
二、痰饮384
(一)寒饮喘息384
(二)悬饮胁痛387
(三)饮兼阴吹388
三、脱肛、便血及痔、疝388
(一)脱肛388
(二)痔血389
(三)便血389
(四)寒疝390
附 郭谦亨先生外感病医案393
一、伤寒医案393
二、温病医案394
(一)温热病证394
(二)湿热病证404
(三)斑疹407
(四)疟疾410
(五)流感413
编后絮语415
热门推荐
- 1775363.html
- 1937441.html
- 1018712.html
- 858362.html
- 2218142.html
- 532701.html
- 2285563.html
- 3483948.html
- 746758.html
- 358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48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1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6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4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0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2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5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6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