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干部读本【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月泉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904388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毛泽东思想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干部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绪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1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2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2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4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5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7
(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7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8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课题9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脉相承12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承前与启后12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源”与“流”14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坚持与创新15
上篇 马列主义基本问题19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19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
(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1
(三)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22
二、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25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5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6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8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3
(一)阶级的产生和消灭33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
(三)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37
(四)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8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9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9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40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基本问题43
一、剩余价值论的基石——劳动价值论43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43
(二)劳动的二重性44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4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条件47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9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50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51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53
(一)剩余价值的实现53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55
四、剩余价值再生产57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动力及基本方式57
(二)资本积累的社会后果58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61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64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特性64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性65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67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性67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69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70
(二)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71
(三)无产阶段的历史使命73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76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规律77
(一)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掌握国家政权78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过渡时期80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81
(四)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81
第四章 帝国主义时代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课题84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84
(一)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85
(二)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87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课题89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90
(一)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91
(二)从“同时胜利论”到“首先胜利论”91
(三)经济落后国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93
(四)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94
三、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95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96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97
四、在批判机会主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98
(一)机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敌人98
(二)列宁同机会主义的斗争100
第五章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02
一、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和艰难性102
(一)严峻的国内形势和险恶的国际环境103
(二)经济文化落后和双重历史任务104
二、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构想105
(一)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105
(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107
(三)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探索110
(一)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113
三、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113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特点116
(三)苏联社会主义终结的基本原因和教训119
中篇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125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历史地位125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25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25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29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32
(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32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36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38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38
(三)毛泽东思想是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139
(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139
(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渊源140
(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141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143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143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143
(二)中国革命的性质14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147
(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147
(二)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148
(三)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48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49
(一)革命的领导阶级149
(二)革命的主力军150
(三)革命中的民族资产阶级151
(一)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152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52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154
(三)对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发展156
五、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157
(一)统一战线157
(二)武装斗争159
(三)党的建设160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63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6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基本国情163
(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的需要165
(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165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16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集中体现168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168
(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70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72
(四)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的理论174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苦探索175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成果175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77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179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181
下篇 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185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科学体系185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5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186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前提188
(三)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189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91
(一)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地位192
(二)邓小平理论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中的地位193
(三)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地位193
(四)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194
(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5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97
(一)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197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199
(三)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201
第十章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20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4
(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205
(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207
(三)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09
二、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210
(一)对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再认识的过程211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213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特点214
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16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216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18
(三)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20
第十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2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2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22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2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分配制度228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30
(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30
(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31
(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4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236
(一)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36
(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238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40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24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243
(一)人民民主专政24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45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47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48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249
(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249
(二)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50
(三)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252
(四)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253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55
(一)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255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257
(三)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258
第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26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战略地位26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6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6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68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68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70
(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27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7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275
(二)正确处理重在建设与抵制各种消极影响的相互关系276
(三)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279
第十四章 实现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281
一、现代化进程与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关系281
(一)祖国统一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任务282
(二)世界和平是实现现代化的外部条件284
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288
(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长期探索的结果288
(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佳选择290
(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92
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295
(一)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地位和作用295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6
(三)大力发展对外关系298
(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奋斗299
第十五章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党301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301
(一)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01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03
(三)增强党的凝聚力根本问题是改善党的状况305
二、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307
(一)面向21世纪党的建设总目标307
(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309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创造性探索310
三、“三个代表”是面向21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311
(一)“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311
(二)“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313
(三)“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314
后记316
热门推荐
- 564084.html
- 3446499.html
- 2416810.html
- 3185239.html
- 902289.html
- 2034474.html
- 28059.html
- 2300052.html
- 1088884.html
- 2616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6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6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29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4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7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8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2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3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