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探寻语碎【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探寻语碎
  • 李泽厚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968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探寻语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哲学何处去1

二 哲学的功用3

三 哲学不是传统理性,也不是非理性4

四 “天下何思何虑”:哲学可能性5

五 “为天地立心”:由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8

六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语言问题10

七 “未知生,焉知死”:人类如何可能12

八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使用和制造工具14

九 “夫是以谓大同”: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17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伦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19

一一 “天行健”:有情宇宙观23

一二 “道可道,非常道”:无情辩证法26

一三 “学是学此乐”:人生四境28

一四 “春且住”:艺术与时间31

一五 “何人不起故园情”:人类万岁、情感万岁34

一六 何谓主体性37

一七 个体主体性与总体主体性41

一八 语言不是本体,生活、实践更为根本42

一九 工具本体与情感本体关系44

二○ 强调入的个体性45

二一 制造工具在先,然后才有意义世界46

二二 人类存在也带有偶然性47

二三 “人类学本体论”与“人类学历史本体论”48

二四 分析与综合50

二五 数学与感性实践有关51

二六 时空的客观社会性53

二七 认识来源于实践56

二八 因果性源于实践59

二九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在于实践60

三○ 历史的必然通过偶然出现62

三一 心理本体建设64

三二 不仅要自然人化,还要人的自然化66

三三 关于萨特67

三四 “五大阶段说”不科学68

三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回到经典又修正经典69

三六 马克思主义要进行改革72

三七 融汇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中国传统价值74

三八 历史行程的二律背反76

三九 悲剧只属于个人79

四○ 超越时空的历史通感80

四一 各种“历史观”81

四二 创造历史的活时间82

四三 自然科学方法论应用于社会科学可探索83

四四 格式塔学派缺少人的因素85

四五 自由的涵义由语境决定86

四六 如何活比活的意义更重要87

四七 人道主义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87

四八 发展才能坚持90

四九 突破“对子”与“圆圈”91

五○ 我的哲学提纲92

五一 美的哲学96

五二 艺术科学98

五三 审美心理学102

五四 美学趋向和美学史106

五五 美有三层含义108

五六 自然的人化是美的本质之所在110

五七 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114

五八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16

五九 在实践意义上美才是主客观的统一118

六○ 实践美学要点是实践和自然人化119

六一 实践美学与朱光潜美学的区别120

六二 自然的人化121

六三 狭义的自然人化与广义的自然人化122

六四 广义的自然人化才涉及美的本质124

六五 形式美不是自然美是社会美126

六六 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128

六七 美感是内在自然的人化132

六八 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133

六九 美感的矛盾两重性137

七○ 美感两重性思想来源于《手稿》142

七一 美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144

七二 审美是心理本体建设最高层次145

七三 文学的作用在于建构情感本体146

七四 技术美学大有前途148

七五 马克思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151

七六 我的美学是现象描述151

七七 美学批评不同于文学批评153

七八 何为艺术品153

七九 艺术的审美感知层154

八○ 艺术的审美情欲层156

八一 艺术的审美意味层157

八二 原始积淀产生艺术形式层158

八三 艺术积淀产生艺术形象层159

八四 生活积淀产生艺术意味层163

八五 积淀与情感本体166

八六 在不同层次上确定美和美感关系168

八七 形象思维不是思维168

八八 艺术不只是认识169

八九 形象思维是典型化的过程170

九○ 形象思维伴随着美感感情态度174

九一 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176

九二 文艺创作的非自觉性181

九三 中国美学特征之一:以乐为中心184

九四 中国美学特征之二:线的艺术188

九五 中国美学特征之三:情理交融191

九六 中国美学特征之四:天人合一192

九七 巫术礼仪、图腾歌舞是最初的精神文明和符号195

九八 上古的狞厉之美196

九九 中国文艺重视想象真实大于感觉真实199

一○○ 诗与文的分途:言情与载道201

一○一 孔子的审美超越202

一○二 崇高先于优美203

一○三 庄子帮助儒家建立了审美态度204

一○四 庄子的“大美”是一种人格理想205

一○五 庄子的审美人生态度208

一○六 庄子最早提出了无意识问题210

一○七 庄子把丑引入了审美领域211

一○八 儒道互补有两条路:政治的和艺术的213

一○九 屈原最早提出了死亡主题214

一一○ 庄、屈、儒在魏晋合流铸造了中国审美意识215

一一一 魏晋美学思潮是人的觉醒216

一一二 盛中唐之交艺术为后世提供规范219

一一三 中唐艺术比盛唐更值得重视220

一一四 司空图《诗品》代表了封建后期美学221

一一五 苏轼代表了封建后期文人精神223

一一六 绘画艺术的“无我之境”224

一一七 禅在美学中的意义225

一一八 禅与艺术之缘227

一一九 《红楼梦》是感伤主义代表作229

一二○ 王国维的“境界”乃人生境界230

一二一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基于儒学立场232

一二二 通俗文艺与人的本能欲望相关233

一二三 中国文艺的未来走向235

一二四 血缘根基237

一二五 实用理性238

一二六 乐感文化241

一二七 天人合一243

一二八 关于实用理性及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性质245

一二九 中国文化是非酒神类型文化252

一三○ 什么是儒学254

一三一 儒学是哲学还是宗教255

一三二 儒家反对愚忠愚孝257

一三三 儒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258

一三四 儒家讲实际重情感260

一三五 儒学分期问题261

一三六 汉代儒学集各家之长262

一三七 儒学概念与深层结构265

一三八 儒学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情理结构”268

一三九 “一个世界”270

一四○ 儒学表层结构积淀为深层结构274

一四一 “礼”的特征276

一四二 “仁”是什么278

一四三 实践理性的弱点和长处281

一四四 中国哲学最高境界是审美而非宗教284

一四五 中国思想与兵、农、医、艺关系最密切286

一四六 中医具有系统论特征287

一四七 《论语》有三大重点289

一四八 儒学融入汉族文化心理结构293

一四九 庄子是中国最早反异化的思想家294

一五○ 中国的直觉把握方式295

一五一 儒学不只是孔孟程朱陆王,还有荀子一脉296

一五二 墨家之兼爱不同于儒家之仁爱297

一五三 中国辩证法来源于兵家299

一五四 中国文化一心理结构成熟于汉代299

一五五 孟子的特征在于情感原则302

一五六 禅与儒道屈玄之同异305

一五七 玄学“无”是人格本体307

一五八 朱子与康德之不同309

一五九 “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根本313

一六○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313

一六一 冯友兰的新理学314

一六二 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315

一六三 新儒学已到穷途,儒学仍有可为317

一六四 有两个五四运动319

一六五 救亡是“五四”启蒙运动的深层动机320

一六六 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教训322

一六七 白话文运动的意义325

一六八 传统文化接受现代化的成功范例327

一六九 启蒙与救亡329

一七○ 激情与理性331

一七一 五四运动与“西体中用”334

一七二 启蒙一直受救亡主宰和制约336

一七三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结构依据338

一七四 科玄论战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之争341

一七五 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缺陷343

一七六 胡适、陈独秀、鲁迅之比较345

一七七 鲁迅的孤独和超越意识347

一七八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信仰349

一七九 要重视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350

一八○ 中国的民粹主义有小生产的社会根源351

一八一 民主思想并耒在中国生根353

一八二 过早抛弃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大损失356

一八三 “文革”的非理性与理性356

一八四 什么是“现代新儒家”358

一八五 现代新儒学只是宋明理学的回响360

一八六 转换性的创造361

一八七 不宜批现代性363

一八八 民主是一种理性的程序365

一八九 区分两种个人主义366

一九○ 知识分子要与大众文化相联系367

一九一 反省政治激进主义369

一九二 区分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370

一九三 儒家还活着374

一九四 现代社会仍须回到儒学深层结构376

一九五 以“西体中用”改造“天人合一”378

一九六 “西体中用”的含义380

一九七 “西体”包括马克思主义384

一九八 理学不具有启蒙意义386

一九九 “天人合一‘可作现代化解释387

二○○ 对传统进行转换性创造388

二○一 两个层面的转换性创造391

二○二 我与新儒家的区别394

二○三 中国文化的缺点398

二○四 日本和“四小龙”起飞不是靠儒家文化398

二○五 彻底反传统思潮源于中国文化传统399

二○六 彻底反传统与红卫兵运动有相似处400

二○七 对儒学要先解构后重建401

二○八 民族性要服从现代性406

二○九 专制政治下也可能实现现代化407

二一○ 中国需要理性,但不是传统理性408

二一一 改良与革命不可一概而论409

二一二 要区分开“后现代”与“极度现代”410

二一三 新权威主义不可行412

二一四 中国人难于接受宗教文化414

二一五 人性建设不能再搞道德形而上学415

二一六 “文革”教训是道德必须与政治分离416

二一七 学问家和思想家417

二一八 专家和大师420

编后记 杨春时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