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行政改革思想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王放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3286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行政改革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公共管理到政府行政的变革1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期的公共管理1
一 管理的形成和发展1
二 原始民主制下的公共管理4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神权行政10
一 从部落到国家的转变10
二 从公共管理到政府行政的变革12
三 夏商的神权行政14
第二章 西周时期:从神权行政到“礼治”行政的改革20
第一节 西周行政的三大基石一井田制20
二 +++分封制21
三 宗法制22
第二节 西周行政体制的奠基人周公旦的行政改革思想23
一 行政指导思想上从尊神到重德的改革24
二 行政与伦理合一的行政原理26
三 敬天保民的行政原则27
四 重实绩和分工的人事改革思想30
第三节 中国行政制度的初创——西周的礼制32
一 行政区域的划分32
二 官吏制度34
三 乡遂自治制度36
四 教育制度39
五 经济管理制度40
六 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42
第四节 西周后期的行政改革思想44
第三章 春秋时期:对“礼治”行政的初步改革47
第一节 行政改革的社会基础47
一 工商业的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47
二 政治新格局的形成49
一 管仲的“安民”新政51
第二节 诸侯国的行政改革51
二 晋文公的“报施救患”论58
三 晏婴的“和”“同”论60
四 子产的“不毁乡校”论64
五 范蠡的“平籴齐物”论70
第三节 “贵族”的温和改良方案——儒家孔子的“礼义治国”论72
一 以复兴周礼为核心的行政目标74
二 “为政先正名”的行政指导思想76
三 “中庸之道”的行政原理78
四 +++以“德政”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行政改良方案79
第四节 “弱者”的宁静改革方案——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论84
一 “小国寡民”的行政目标85
二 “无为而治”的行政原理85
四 官吏的素质要求88
三 “以柔克刚”的行政原则88
五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经济改革思想90
第五节 “平民”的激进改革方案——墨家墨子的“兼爱”“尚同”“节 用”论90
一 “兼相爱”的行政目标91
二 “尚同”的行政原则93
三 “尚贤”的人事原则94
四 +++“节 用”的经济改革思想94
第六节 孙武倡权变、重效率的改革思想96
一 决策改革思想96
二 行政原理和原则97
三 +++人事改革思想99
第四章 战国时期:去“礼”立“法”的变法改革100
第一节 变法改革的思想基础100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00
二 行政改革思想的理性发展101
一 孟子的“仁政”论103
第二节 对孔子行政改良思想的发展103
二 荀子的“礼纲法用”论110
第三节 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和法家行政改革思想119
一 李悝变法119
二 商鞅变法124
三 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改革131
四 +++慎到的行政权力论和申不害的领导艺术论138
五 韩非对法家行政改革思想的综合143
第四节 道家庄子反对剧烈变革的“顺其自然”论152
一 “无治”的行政目标153
二 顺其自然的行政原理155
三 顺民情性的行政指导思想155
四 平等、平均的经济改革思想156
第五节 “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雏形——吕不韦对各派行政改革思想的综合157
一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改革思想158
二 “以德为主,德法并举”的行政指导思想160
三 君臣关系改革思想161
四 农工商结合的经济改革思想162
第五章 秦汉时期:“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形成164
第一节 统一的君主专制集权国家的形成164
第二节 秦朝:开创“法制”新时代165
一 嬴政建立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行政改革165
二 李斯的“师今”论172
第三节 汉初的“无为而治”175
一刘邦重建专制集权秩序的行政改革175
二 “无为而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180
三 汉初对儒法行政改良或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7
第四节 西汉中期刘彻的“儒体法用”195
一 董仲舒对儒家行政改良思想的反动195
二 刘彻的行政改革与“无为而治”局面的终结200
三 “儒体法用”行政模式的形成205
四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的行政改革思想208
第五节 西汉末东汉初的行政改革214
一 王莽的“托古改制”214
二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220
第六节 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的行政改革思想224
一 桓谭的吏治改革思想225
二 王充的“去信存食”论226
三 王符的厚薪养廉论228
四 仲长统对专制集权行政规律的初步总结230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无主”时代23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新变化233
一 腐朽的门阀士族把持政府234
二 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和各民族的杂居、矛盾、融合234
三 多元的思想文化235
第二节 曹操的行政改革思想236
一 太平安乐的行政目标237
二 “唯才是举”的人事改革思想238
三 执法必严的行政原则239
四经济改革措施240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行政改革思想241
一 诸葛亮的行政改革思想241
二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244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246
四 傅玄的行政改革思想249
第四节 其他行政改革思想和反改革思想252
一 魏晋玄学家反对改革的“贵无”论252
二 周朗的行政改革思想254
三 刘毅对“九品中正制”的批判256
第七章 隋唐时期:封建政府行政走向成熟259
第一节 从分裂到隆盛259
一 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和社会的进步259
三 政府行政思想的成熟260
二 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260
第二节 杨坚的行政改革261
一 经济体制改革261
二 行政体制改革263
三 +++人事制度的历史性改革——创立科举制266
第三节 “贞观之治”的形成与李世民的“开明专制”269
一 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270
二 行政法制改革273
三 经济体制改革275
四 大办教育事业,培养政府后继人才278
五 李世民的行政改革思想280
第四节 唐初繁荣局面的巩固与武则天的行政改革287
一 奖励农桑,稳固农业288
二 吐旧纳新,重用新人289
三 设立“四轨”,大开言路292
第五节 “开元盛世”与李隆基的行政改革293
一 定编定岗,精简机构293
二 改革科举,加强考核294
三 检田扩户,改革经济295
四 调整宗教政策,发展学术文化296
第六节 “安史之乱”与唐中后期的行政改革思想298
一 刘晏的理财新法298
二 陆贽的经济改革思想301
三 永贞革新304
第七节 儒家行政改良思想的复兴与发展308
一 王通的“变通”论308
二 魏征的安人理国论310
三 柳宗元的“吏为民役”论312
四 韩愈的“千里马”与“伯乐”论314
五 +++白居易的“爱民”论316
第八节 晚唐道家的行政批判思想318
第八章 宋元时期:强化统一集中的行政321
第一节 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化321
一 经济上的“开放”322
二 政治上的“集中”322
三 思想上的“两端”323
第二节 结束分裂的基础——柴荣的行政改革323
一 人事行政改革324
二 行政组织改革325
三 经济改革325
第三节 +++宋代经济的全面繁荣与赵匡胤的行政改革330
一 行政体制改革331
二 人事行政改革332
三 经济体制改革335
第四节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339
一 人事行政改革341
二 经济改革342
三 行政法制改革342
第五节 李觏的行政改革思想344
一 功利主义的行政指导思想345
二 经济改革思想346
三 人事改革思想347
第六节 王安石变法348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酝酿准备348
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53
三 王安石与反对派的斗争357
四 对王安石变法的再分析359
第七节 儒家行政思想的彻底僵化361
一 司马光的“君子小人”论361
二 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论363
一 陈亮、叶适的“功”“利”论367
第八节 反理学、反传统的行政改革思想367
二 邓牧对专制集权行政的批判371
第九节 忽必烈对汉行政文化的继承和改革372
一 经济改革373
二 行政体制改革374
三 人事制度改革375
第九章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没落与挣扎378
第一节 专制集权的没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78
一 专制集权的日益腐朽378
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79
三 追求平等解放的民主思想萌芽的产生379
第二节 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两手”380
一 经济行政上的“宽以待民”381
二 行政体制上的“极权化”385
三 行政立法上的重罚主义387
五 人事行政上的“猛以治吏”388
四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政策388
第三节 从理学到心学—王守仁的“移风易俗”论390
一 “知行合一”论390
二 “移风易俗”的道德建设论391
三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392
第四节 张居正改革393
一 “考成法”394
二 “一条鞭法”396
三 其他改革措施398
第五节 具有民主气息的行政改革思想的产生400
一 李贽的“平等”和“倡实利”论400
二 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论404
三 王夫之的“宽民严吏”论407
四 顾炎武的“分权”“分治”论409
五 唐甄的“养民”“平均”论413
第六节 “康乾盛世”—专制集权行政的回光返照416
一 康熙的行政改革417
二 雍正的行政改革422
三 乾隆的行政改革424
第十章 近代:走出专制集权行政循环的改革尝试427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427
一 闭关自守必然落后427
二 腐败落后必然挨打428
三 走出传统行政思想的循环429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改革派的行政改革思想430
一 龚自珍的“法无不变”论431
二 魏源的行政改革策略论433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改革尝试437
一 农业社会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437
二 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440
第四节 洋务新政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42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政指导思想443
二 “变局论”和对外政策的调整444
三 倡导“礼治”、“仁政”,改革内政444
四 从“求强”到“求富”的转变445
五 对洋务新政的再认识446
第五节 戊戌变法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改制思想447
一 维新派的改制思想447
二 戊戌变法455
第六节 清末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458
一 清末“新政”459
二 清末“预备立宪”461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464
一章 炳麟的“四权分立”论464
二 宋教仁的责任内阁、以法治国论467
三 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论469
第八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473
热门推荐
- 3027811.html
- 485369.html
- 357931.html
- 2376947.html
- 1326049.html
- 3817630.html
- 3810882.html
- 1320054.html
- 1971250.html
- 1037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1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3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2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0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3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08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6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5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