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
  • 叶自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738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证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国内外关于科学证据课题之研究现状1

二 科学证据研究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2

三 研究科学证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3

第二章 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5

一 引言5

二 心理测试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有效及其主要表现形式6

三 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侦查中的有效及其被滥用的危险16

四 最高人民检察院高检发研字[1999]12号批复的问题21

五 心理测试技术不是一项真正的科学技术23

六 心理测试结论被赋予证据资格之前必须接受强诘问制度的检验26

七 结论29

第三章 同一人身伤害或医疗事故的多次鉴定问题33

一 同一人身伤害或医疗事故多次鉴定的几则案例33

二 同一伤情或医疗事故多次鉴定之主要特征38

三 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的严重弊端40

四 法律上的缺陷43

五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及其鉴定结论的性质45

六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定位问题47

七 举证时限对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的阻遏作用48

八 既判力原则对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的阻遏作用52

九 司法鉴定体制的问题与改革55

第四章 法医鉴定体制与鉴定结论的科学性60

一 引言60

二 我们是否应当建立“一元化”的法医鉴定体制?63

三 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之分析69

四 比较法上之考察73

五 建立“多元化”法医鉴定体制的构想79

六 适时调整法官的角色,严格依法检验鉴定结论的科学性94

第五章 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问题105

一 历史的回顾105

二 《证据规定》第2条存在的举证责任模糊性问题106

三 概念模糊的理论根源108

四 法律要件分类说对举证责任定义,以及合同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影响123

五 举证责任倒置条件下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125

六 英美证据法上的举证责任分层学说128

七 结语与建议133

第六章 推定的一般理论134

一 推定的起源与发展134

二 推定的概念和性质141

三 推定的观念基础146

四 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154

五 不可反驳的推定162

六 结论164

第七章 推定的不可逾越的“柴尔线”166

一 什么是“柴尔线”166

二 摩根对“柴尔线”的冲击和美国国会的裁断166

三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推定条款之评析169

四 我国《侵权行为法》中的过错推定与举证责任的转移172

五 《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所建立的法律推定与举证责任的转移174

六 根据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所做出的事实推定与举证责任的转移178

七 结论与建议180

第八章 推定的根据与亲子鉴定183

一 为什么要探讨“推定的根据”?183

二 “推定的根据”之客观性184

三 “推定的根据”之种类和作用186

四 两个以上推定的根据之间的冲突及处理原则193

五 同一案件中两个并不矛盾的推定之合理顺序196

六 医疗责任事故诉讼中过错推定的根据199

七 建筑悬挂物脱落致人损害诉讼中过错推定的根据201

八 在亲子关系推定中须慎用DNA技术203

九 通过法律推定界定亲子关系的原则和方法208

十 结论209

第九章 总结报告212

一 课题预期执行研究计划的情况212

二 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内容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213

三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219

四 成果的不足以及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220

后记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