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
  • 薛澜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0202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对策-风险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气候变化风险分析的基础理论3

1研究气候变化风险的理论框架3

1.1基本概念3

1.1.1气候变化3

1.1.2风险5

1.1.3不确定性8

1.2气候变化风险9

1.2.1气候变化风险的内涵10

1.2.2气候变化风险的解构12

1.2.3气候变化风险的特征16

1.2.4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型21

1.3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控制的必要性23

1.3.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23

1.3.2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24

1.3.3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24

1.4公共政策挑战及本书的内容框架25

1.4.1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减缓和适应27

1.4.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30

1.4.3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政策风险及研究思路32

1.5小结35

第2部分 气候变化的自然风险及其应对39

2气候变化的自然风险39

2.1全球气候变化自然风险对我国的影响39

2.1.1气候灾害的发生频度、广度和深度增大41

2.1.2气候灾害对社会的危害和影响面进一步增大47

2.1.3气候灾害的跨区域属性日益明显49

2.1.4气候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加剧49

2.1.5气候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增强50

2.2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51

2.2.1水资源53

2.2.2粮食生产57

2.2.3人居环境61

2.2.4生态环境62

2.2.5人体健康64

2.2.6重大工程65

2.3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风险表现形式66

2.3.1干旱66

2.3.2暴雨洪涝67

2.3.3台风69

2.3.4高温热浪71

2.4我国气候变化风险的区域特征73

2.4.1华北区:干旱与农业脆弱性叠加的风险74

2.4.2西北区:气候暖湿转变及冰川、冻土融化风险75

2.4.3东北区:气候变暖与生态脆弱性叠加的风险76

2.4.4华南区:台风、高温热浪与城市化叠加的风险76

2.4.5西南区:地质灾害与脆弱性叠加的风险77

2.4.6华中区:干旱、暴雨洪涝与农业脆弱性叠加风险77

2.4.7华东区:梅雨、台风和高温热浪与城市化叠加的风险78

2.5小结79

3应对气候变化自然风险的应急体制机制研究80

3.1国外应对气候变化应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80

3.1.1美国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协调应急管理体系80

3.1.2德国应急管理体系及对气象灾害的应对83

3.1.3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经验85

3.2世界各国应急管理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88

3.2.1工作框架:实施“整合式”工作理念89

3.2.2组织体制:建立专门的综合协调机构90

3.2.3法律制度:专门立法和制定战略规划91

3.2.4科技支持:强化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93

3.2.5社会动员:建立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94

3.3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体制概况94

3.3.1国家层面的组织体系95

3.3.2纵向组织体系96

3.4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应急机制体制的政策建议98

3.4.1工作模式:相关的各个领域有序整合99

3.4.2发展策略:科学认识与全球治理结合101

3.4.3组织架构:各地区和各部门统筹协调102

3.4.4运作方法:减缓性和适应性措施并举103

3.5小结104

4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应急能力分析106

4.1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106

4.1.1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灾害明显增加106

4.1.2气候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加大110

4.1.3气候灾害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111

4.1.4发展中国家更易遭受气候灾害的冲击111

4.2我国当前气候变化应急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112

4.2.1相关领域缺乏协作、相互割裂113

4.2.2全社会有序参与的氛围不够浓厚114

4.2.3政府统筹协调全局的力度不够115

4.2.4监测预报的技术手段比较滞后116

4.3应急能力建设的主要方向116

4.3.1科技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116

4.3.2人才建设:建立和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18

4.3.3社会参与:提高减灾意识和适应能力119

第3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风险119

5减排政策风险分析:减排过度承诺的风险123

5.1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碳减排压力123

5.2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趋势125

5.2.1不同研究中的情景设置125

5.2.2宏观参数129

5.2.3能源消费总量132

5.2.4能源结构135

5.2.5碳排放总量138

5.2.6碳排放强度142

5.2.7部门结果144

5.2.8主要结论149

5.3中国未来的碳排放将受到严格限制151

5.4中国不宜过早承诺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数量153

6减排政策风险分析:低碳投资的金融风险157

6.1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低碳投资157

6.2 2011~2020年新能源投资的碳减排效应158

6.2.1关于低碳投资减排效应的前提假设158

6.2.2低碳投资减排效果分析160

6.2.3中国“40/45”目标实现前景评估164

6.2.4人口红利变化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165

6.2.5国际环境最新变化及其对我国低碳政策的影响170

6.3新能源之核能173

6.3.1核电的优势173

6.3.2世界核电概况及中国核电规划174

6.3.3三次核事故及核电的潜在风险175

6.3.4核事故产生原因的多样性176

6.3.5长周期概率事件与核电的社会风险……、176

6.3.6各国对核能的态度178

6.3.7小结181

6.4新能源之太阳能(光伏产业)182

6.4.1太阳能产业背景182

6.4.2光伏发电发展现状185

6.4.3光伏产业投资与风险191

6.5新能源之风电产业195

6.5.1风电产业的发展背景195

6.5.2风电产业的发展状况196

6.5.3风电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99

6.6电动汽车产业204

6.6.1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状况204

6.6.2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瓶颈206

6.6.3能源利用格局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207

6.6.4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补贴的隐患208

6.6.5电动汽车产业投资推动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上升210

6.7 2010~2020年低碳投资的金融风险211

6.7.1低碳投资的银行不良贷款风险211

6.7.2与其他不良贷款风险的叠加效应212

6.8主要结论和几点建议214

6.8.1低碳投资保持适度,重视真实减排效率214

6.8.2对大规模投资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持谨慎态度,适度压缩投资规模215

6.8.3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成熟领域投资215

6.8.4对核电投资须特别谨慎,警惕长周期概率风险216

6.8.5应充分利用提前投资与人口高峰红利的正面叠加效应216

7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发展风险研究217

7.1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风险的界定217

7.1.1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类别218

7.1.2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不确定性220

7.1.3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风险定义与分类222

7.2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224

7.2.1欧盟低碳技术路线225

7.2.2日本低碳技术路线229

7.2.3美国低碳技术路线233

7.2.4中国低碳技术分析236

7.3各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及优势比较237

7.3.1研发投入与产出237

7.3.2主要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比较238

7.4中国在低碳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风险248

7.4.1技术创新风险248

7.4.2技术转让风险249

7.4.3技术应用风险250

7.4.4 CCS技术的应用风险251

7.5小结253

8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管理风险研究254

8.1技术管理风险的界定和分类254

8.2技术路线选择和风险预测256

8.2.1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能源技术发展原则256

8.2.2风能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风险258

8.3颠覆性技术路线的发展风险268

8.4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决策中的公众认知风险分析269

8.4.1公民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认知的形成要素269

8.4.2我国公众低碳技术认知形成的调研测试——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为例275

8.4.3公众低碳技术认知的理论模型构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280

8.5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决策中存在的政府认知风险分析281

8.5.1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动机的模型与低碳技术选择281

8.5.2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低碳技术选择的模型构建282

8.5.3研究设计、变量定义及测度288

8.5.4基本发现与讨论293

8.5.5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陷295

8.6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风险分析296

8.6.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转移:起源与现状296

8.6.2技术发展与技术转移存在的风险分析296

8.7结论与政策建议299

8.7.1结论299

8.7.2政策建议300

附件1 12类技术详情301

附件2 变量描述302

附件3 回归结果303

9控制气候变化风险的城市与区域政策研究306

9.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问题306

9.1.1无法逆转的城市化趋势306

9.1.2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307

9.1.3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310

9.2我国气候变化风险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312

9.2.1城市群、巨型城市是气候变化高风险区312

9.2.2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气候变化风险314

9.2.3中西部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控制压力不容低估316

9.3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控制的适应性规划政策318

9.3.1主要城市群应建立气候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318

9.3.2在城市规划框架中引入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模块319

9.3.3调整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标准,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320

9.4控制长期气候风险的减缓性城市规划政策322

9.4.1低碳城市、空间规划与气候变化减缓战略323

9.4.2社区空间形态与交通出行碳排放: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326

9.4.3我国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331

9.4.4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应注重通过空间规划手段实现碳减排333

9.5政策实施风险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体制机制335

9.5.1城市与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实施风险来源335

9.5.2基于“十一五”节能目标落实的实证研究336

9.6政策建议342

9.6.1城市与区域规划政策应引入气候风险管理维度342

9.6.2注重运用空间规划手段减缓气候变化,控制长期气候风险342

9.6.3完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实施机制,降低政策实施风险343

9.6.4对我国气候变化谈判立场与策略的政策建议344

第4部分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议344

10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控制的流程和方法349

10.1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349

10.2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方法354

10.2.1气候变化的风险识别方法354

10.2.2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方法355

10.2.3气候变化的风险沟通方法363

10.2.4气候变化的风险控制方法368

10.3国际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挑战373

10.3.1国际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373

10.3.2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存在的挑战375

10.4基于情景分析的风险管理方案运作建议377

10.4.1情景一:目标定位为保持气候变暖在2℃以内378

10.4.2情景二:基于气候变暖在3~4℃内的规划379

10.4.3情景三:构建气候变暖在5~7℃内的应急预案380

10.5小结381

1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治理体系建设383

11.1风险治理的概念及基本原则383

11.1.1风险治理的基本概念384

11.1.2以风险防控为核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385

11.1.3整合性、系统性流程设计原则385

11.1.4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原则386

11.2网络化的全面风险治理框架387

11.3 IPCC提出的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392

11.3.1 IPCC特别报告提出了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危害加剧的部分证据392

11.3.2 IPCC特别报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理论框架393

11.3.3 IPCC特别报告提出了管理气象灾害风险的政策选项395

11.3.4 IPCC特别报告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启示397

11.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策略选择399

11.4.1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加强基础能力建设399

11.4.2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相关法规和制度400

11.4.3制定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400

11.4.4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国际合作401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