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蒙古语族民族文化变迁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蒙古语族民族文化变迁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 文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193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蒙古语族-民族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蒙古语族民族文化变迁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3

(一)研究的目的3

(二)研究的意义4

三 学术界相关研究综述5

(一)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理论回顾5

(二)蒙古语族民族研究状况9

(三)简要的评述34

四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36

(一)族群边界理论36

(二)集体记忆理论37

(三)族群关系的理论38

五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39

(一)研究的内容39

(二)研究方法43

上 编47

第一章 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47

一 文化记忆与民族迁徙47

(一)文化记忆:族源话语与民间口碑的叙述47

(二)迁徙:拓展的族群关系51

二 社会组织的演变52

(一)社会行政管理组织的演变52

(二)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化53

(三)门宦的形成:群体的自我表达与分化54

三 经济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发展54

(一)多种经济经营54

(二)养羊业:生存中的文化创新56

四 文化的重构与认同57

(一)语言57

(二)仪式与庆典59

第二章 保安族文化变迁研究62

一 文化记忆和民族迁徙62

(一)文化记忆:族源话语与民间口碑的叙述62

(二)同仁“四寨子”至大河家“保安三庄”:移民拓展的族群关系65

二 社会组织的演变67

(一)社会组织与家庭结构67

(二)门宦的形成:群体的自我表达与分化68

三 经济生产的演变69

(一)单一至多种经济经营69

(二)手工业的变化与保安腰刀:生存中的文化创新72

四 文化的重构与认同74

(一)族际交往的书写:多种语言并存74

(二)仪式与庆典75

第三章 裕固族文化变迁研究77

一 文化记忆与民族迁徙77

(一)文化记忆:族源话语与民间口碑的叙述77

(二)移民:拓展的族群关系79

二 社会组织的形成、裂变与重构80

(一)“七族”及其特点80

(二)“七族”的裂变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建立81

三 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82

(一)牧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82

(二)养鹿:生存中的文化创新84

四 文化的重构与认同84

(一)语言84

(二)仪式与庆典85

第四章 土族文化变迁研究88

一 文化记忆与民族迁徙88

(一)文化记忆:族源话语与民间口碑的叙述88

(二)迁徙:拓展的族群关系91

二 社会组织的形成、裂变与重构93

(一)“古列延”与“阿寅勒”、“亦马克”、“鲁思”、“库都”及土族姓氏93

(二)土司管辖系统的延续与削弱95

(三)宗教寺院的管辖96

(四)保甲制度的废除97

三 经济生产的变化98

(一)经济的发展脉络98

(二)酿酒工艺、民间刺绣技艺:生存中的文化创新99

四 文化的重构与认同100

(一)语言100

(二)仪式与庆典102

第五章 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研究106

一 文化记忆与民族迁徙106

(一)文化记忆:族源话语与民间口碑的叙述106

(二)迁徙:拓展的族群关系114

二 社会组织的形成、裂变与重构117

(一)以“哈拉”与“莫昆”为中心的宗法制度117

(二)归附清朝:八旗服役、索伦总管121

三 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124

(一)政治地位的变化124

(二)经济地位的变化126

(三)民族:身份标志到权益标志的转换128

四 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129

(一)早期渔业生产活动130

(二)狩猎生产活动132

(三)农耕发达,多种经营兼顾134

(四)生存中的文化创新:大轮车制造业与手工业、放排、烧炭业135

(五)农业经济一元化137

(六)生活方式的变化138

五 文化的重构与认同140

(一)语言140

(二)仪式与庆典143

小结149

下 编153

第六章 东乡族实地调研153

一 样本的状况153

(一)年龄153

(二)性别154

(三)职业154

二 居住格局155

(一)村庄155

(二)村庄史156

(三)村民身份158

三 民族认同与族际交往159

(一)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159

(二)族际交往161

四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173

(一)生产方式与变化173

(二)家庭结构178

(三)收入与支出178

(四)使用电器情况180

五 文化与宗教182

(一)语言的使用情况182

(二)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地点182

(三)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184

(四)宗教信仰187

第七章 保安族实地调研188

一 样本状况188

(一)年龄188

(二)性别188

(三)职业189

二 居住格局189

(一)村庄189

(二)村庄史190

(三)身份的认定191

三 民族认同与族际交往192

(一)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192

(二)族际交往194

四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204

(一)生产方式与变化204

(二)家庭结构209

(三)收入与支出210

(四)使用电器情况212

五 文化与宗教214

(一)语言的使用情况214

(二)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地点214

(三)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216

(四)宗教信仰218

第八章 裕固族实地调研219

一 样本的状况219

(一)年龄219

(二)性别220

(三)职业220

二 居住格局221

(一)村庄221

(二)村庄史222

(三)村民身份223

三 民族认同与族际交往224

(一)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224

(二)族际交往227

(三)民族交往229

四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230

(一)生产方式230

(二)家庭结构230

(三)消费状况231

(四)使用电器情况232

五 文化与宗教232

(一)语言的使用情况232

(二)受教育程度233

(三)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233

(四)宗教信仰237

第九章 土族实地调研238

一 样本的情况238

(一)年龄238

(二)性别238

(三)职业239

二 居住格局240

(一)村庄240

(二)村庄史240

三 民族认同与族际交往241

(一)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241

(二)族际交往244

四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246

(一)生产方式246

(二)家庭结构247

(三)消费248

(四)电器的使用情况248

五 文化与宗教249

(一)语言的使用情况249

(二)受教育程度250

(三)土族文化特点的认同250

(四)宗教信仰251

第十章 达斡尔族实地调研253

一 样本状况253

(一)年龄253

(二)性别253

(三)职业254

二 居住格局255

(一)村庄255

(二)村庄史256

(三)村民身份257

三 民族认同与族际交往258

(一)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258

(二)族际交往262

四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268

(一)生产方式268

(二)家庭结构270

(三)收入与支出270

(四)电器的使用情况272

五 文化与教育274

(一)语言的使用情况274

(二)受教育程度与使用情况274

(三)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275

(四)宗教信仰275

小结276

结语278

一 族际互动与文化交融,孕育了蒙古语族各民族本体文化形态278

二 主体文化的凝聚力与边缘文化的向心力“两种文化力”的合力,推动了蒙古语族各民族文化上的再创造与文化变迁280

(一)经济与商业贸易文化的变迁280

(二)宗教文化的变迁282

(三)语言文化的变迁283

三 蒙古语族各民族文化变迁对构建和谐社会引发的启迪285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关注民族地区的民族间族际共生关系286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关注民族地区的民族间文化共享的问题290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关注在民族地区推动文化创新293

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