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
  • 李永晶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3725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韦伯,M.(1864~1920)-哲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在中国3

绪论 马克斯·韦伯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3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课题3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5

三 研究构成与主要内容9

第一章 中国韦伯研究史与研究资料概述11

一 中国韦伯研究史及其问题意识11

二 国外韦伯研究翻译中的“韦伯形象”21

三 中国韦伯研究的问题点25

第二章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27

一 引言:重新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7

二 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28

三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史概观31

四 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37

五 结语:“马克思与韦伯”问题再考44

[附论]作为方法的“价值中立”: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46

一 世界观、方法论与实践的关系再考46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接受状况48

三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韦伯方法论的批判50

四 知性的诚实与学者的成熟52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中的韦伯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55

一 引言:韦伯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55

二 韦伯的政治哲学: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的视角60

三 中国韦伯研究中的韦伯“政治哲学”67

四 结 语:理解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72

[附论1]重新理解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74

一 施特劳斯学派的韦伯批判与古典政治哲学74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对立”76

三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科学与古典政治哲学80

[附论2]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81

一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热81

二 施特劳斯的自然权观念:自然与道德的回归84

三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的转型87

四 作为哲学的社会科学89

第四章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92

一 引言: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官僚制研究92

二 中国“政治成熟”话语的现状与陷阱95

三 韦伯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成熟”的三重结构98

四 韦伯视角下古典中国的政治特征107

五 结语: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111

第二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日本115

第五章 日本的韦伯研究史与日本社会科学的建构115

一 引言:韦伯研究与战后日本的社会科学115

二 战前日本的韦伯研究:韦伯、马克思与社会科学117

三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前期):“韦伯与马克思”问题与现代化理论121

四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后期):现代化之后的社会科学125

五 结语:思考社会科学的存在样式131

第六章 知性的诚实:日本韦伯论争与日本的社会科学133

一 引言:日本韦伯论争与学者“知性的诚实”134

二 日本韦伯论争的经纬与主要当事者136

三 日本韦伯论争中关于《伦理》论文的主要观点139

四 日本韦伯论争与“知性的诚实”的结构145

五 结语:日本韦伯论争与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格150

第三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俄国156

第七章 苏联解体的科学分析:韦伯“俄国革命论”的视角156

一 问题:何谓“苏联解体”?156

二 韦伯的“俄国革命论”:预言未来158

三 俄国历史的必由路径:官僚制、民主制与人性162

四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的视点168

五 结语:韦伯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距离170

结论 马克斯·韦伯体验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172

一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问题的结构173

二 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174

三 再论中国学者的韦伯体验意义175

附录[1]知识社会学方法论——知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与话语分析178

附录[2]韦伯研究年谱196

参考文献206

后记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