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土保持【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水土保持
  • 唐克丽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789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45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883页
  • 主题词:水土保持-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土保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3

前言3

第一篇 土壤侵蚀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3

一、土壤侵蚀基本概念3

目录3

二、土壤侵蚀相关术语6

一、中国环境背景与土壤侵蚀区域分布规律10

第二节 中国土壤侵蚀概况及其特点10

二、土壤侵蚀类型的复杂多样性14

三、生态破坏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6

四、土壤侵蚀增加入河泥沙、加剧旱洪灾情的严重性18

第三节 中国土壤侵蚀现状、趋势及研究工作展望19

一、土壤侵蚀现状及趋势19

二、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特点与展望24

参考文献27

一、地质因素30

第一节 自然因素30

第二章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30

二、地貌因素32

三、气候因素41

四、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46

五、植被因素60

第二节 人为因素66

一、人地系统失调引发的人为加速侵蚀67

二、过度开垦和“三料”需求矛盾加速土壤侵蚀70

三、城市、工矿建设引发的侵蚀问题72

参考文献77

第三章 土壤侵蚀类型80

第一节 土壤侵蚀分类80

一、土壤侵蚀分类原则和系统80

二、不同侵蚀类型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82

第二节 水力侵蚀85

一、面蚀85

二、沟蚀和洞穴侵蚀89

一、风力侵蚀与风沙运动95

第三节 风力侵蚀95

二、风力侵蚀类型97

三、影响风力侵蚀的因子98

第四节 重力侵蚀及其他侵蚀类型100

一、重力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100

二、重力与水力复合侵蚀类型104

三、冻融侵蚀110

参考文献112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时期的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114

第四章 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114

一、黄土的侵蚀面及沟谷的形成发育115

二、侵蚀相对强烈期的层面及其生物气候环境116

三、近万年来的气候变化和自然侵蚀评价118

第二节 历史时期以来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120

一、人类活动、植被演变及加速侵蚀121

二、历史时期以来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与人为加速侵蚀12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125

一、生态破坏与坡耕地土壤侵蚀125

二、现代坡耕地侵蚀方式及其侵蚀产沙132

三、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演变137

第四节 沟谷侵蚀、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144

一、沟谷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145

二、沟谷侵蚀过程150

三、侵蚀地貌的演化157

参考文献159

第一节 现代沙漠化过程162

一、土壤粗化沙漠化过程162

第五章 土壤风蚀与土地沙漠化162

二、土地的不均匀风蚀切割——劣地的形成过程170

三、沙地(丘)活化过程171

四、沙漠扩张174

第二节 沙漠化发生的生态机理及沙漠化程度判断175

一、沙漠化发生的生态机理175

二、沙漠化程度的判断176

第三节 沙漠化发展趋势179

一、近期土地沙漠化的发展179

二、近期沙漠化发展因素的分析183

参考文献190

第六章 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191

第一节 概论191

第二节 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194

一、西北黄土高原194

二、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208

三、北方山地丘陵区211

四、南方山地丘陵区213

五、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217

六、云贵高原区218

第三节 风力侵蚀为主类型区221

一、西北干旱绿洲外围沙漠化地区224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半干旱草原沙漠化地区226

三、北方东部亚湿润风沙化地区228

四、青藏高原高寒风沙区的土地沙漠化231

五、南方湿润风沙化土地地区234

六、海岸风沙化地区235

二、青藏高原冰川冻融侵蚀区236

第四节 冻融侵蚀为主类型区236

一、北方冻融侵蚀区236

参考文献237

第七章 中国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239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40

一、流域概况和侵蚀产沙的环境背景240

二、黄河流域的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特性243

三、黄河粗泥沙来源及泥沙输移248

四、黄河泥沙量的变化与黄土高原大水大旱灾害的关联255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61

一、流域概况261

二、流域土壤侵蚀特点和现状262

三、流域侵蚀产沙与河流泥沙输移272

四、长江洪水灾害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危害277

第三节 松辽河流域及海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81

一、松花江、辽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81

二、海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87

一、淮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94

第四节 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94

二、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299

参考文献304

第八章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307

第一节 概论307

一、土壤侵蚀产沙预报模型的类别307

二、我国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307

一、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309

第二节 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309

二、我国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310

第三节 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322

一、经验性模型323

二、物理概念性模型329

第四节 土壤风蚀模型333

一、风蚀方程和修正风蚀方程334

二、风蚀预报系统335

三、我国风蚀模型335

参考文献337

第九章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340

第一节 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341

一、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341

二、RS、GIS及GPS技术集成的土壤侵蚀研究351

第二节 土壤侵蚀实验技术356

一、土壤侵蚀定位观测实验技术356

二、土壤侵蚀模拟实验技术360

三、土壤侵蚀专项试验研究的测定方法368

一、137Cs同位素示踪法的基本原理372

第三节 土壤侵蚀137Cs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研究372

二、样品采集和测试376

三、137Cs法侵蚀泥沙研究进展377

参考文献380

第二篇 水土保持387

第十章 概论387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国水土保持387

一、历史上水土保持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形成387

二、历史上的水土保持措施390

三、民国和20世纪上半叶时期的水土保持392

一、水土保持的政府行为、组织领导机构和重大方针、政策394

第二节 现代水土保持进展394

二、水土保持的方略、重大项目和进展396

三、水土保持措施的进展398

四、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和教育400

五、水土保持发展的新时期和展望403

参考文献408

第一节 坡面治理工程措施410

一、坡面治理工程措施规划布设的区域特征410

第十一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410

二、坡面梯化工程411

三、坡面田间工程432

第二节 沟谷治理工程措施434

一、沟谷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原则434

二、沟头防护工程434

三、谷坊437

四、崩岗治理工程438

五、淤地坝440

一、山塘453

第三节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453

二、水窖456

三、引洪漫地464

参考文献470

第十二章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471

第一节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471

一、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由来和发展471

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类型及其效益472

一、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退化48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489

二、坡耕地平衡施肥效应491

三、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494

第三节 旱作节水农业和集流农业技术498

一、旱作节水农业的意义498

二、集流农业的由来和发展499

三、雨水汇集异地节灌型集流农业501

四、农田集雨就地补墒型503

五、集流农业与生物性节水、耕作、培肥措施的综合配置507

第四节 水土保持农林、农牧复合系统512

一、植物篱-农作系统513

二、梯田地埂植物篱-农作系统518

三、林粮间套种复合农林业523

参考文献524

第十三章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528

第一节 林草植被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528

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528

二、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529

三、林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理和功能531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营造和经营539

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营造539

二、水土保持林草植被的经营546

三、水土保持经济林(果)高效栽培技术和经营550

第三节 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和配置552

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的布局552

二、水土保持林草配置555

第四节 重大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工程项目566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566

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567

三、沙棘生态经济林工程568

四、沙坡头固沙林草建设工程571

参考文献573

第十四章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576

第一节 水土保持区划576

一、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任务576

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分级577

三、全国水土保持二级区的水土保持方案579

四、省、自治区级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区划584

第二节 水土保持规划588

一、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类型588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和内容590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方法与实施592

第三节 水土保持规划实例597

一、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597

二、黄土高原县级水土保持规划试验示范599

三、黄河流域全局性、支流或地区性水土保持规划604

四、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609

参考文献613

第十五章 流域、区域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615

第一节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615

一、基本概况615

二、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效益617

第二节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635

一、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一期工程的成效635

二、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二期工程进展638

三、全国八片各个治理区一、二期工程主要成效640

四、全国八片治理工程的发展过程和新目标650

第三节 长江上游等地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55

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55

二、省级主办的流域、区域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59

三、国际合作和援助的区域性治理项目663

第四节 北方风蚀为主土地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典型和治理模式665

一、不同气候带风蚀沙漠化典型区整治模式665

二、工矿交通沙害治理模式670

参考文献674

第一节 水土保持与粮食保障676

第十六章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676

一、粮食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677

二、粮食生产力与农田地形和水分生态条件683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生产潜力和前景691

四、实现粮食保障的技术途径与措施697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705

一、水土保持进展及其薄弱环节问题706

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新形势709

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712

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若干关键性科学问题714

第三节 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731

一、黄河、长江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与水土保持731

二、黄河、长江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735

三、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防治体系及防灾减灾737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工矿、交通、城镇建设742

一、问题的由来742

二、大型煤田开发与水土保持743

三、城镇建设与水土保持748

参考文献754

一、水土流失预防工作发展过程759

第十七章 水土保持管理759

第一节 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759

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的三项建设760

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预防监督区762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管理体系766

一、水土流失治理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766

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体系767

第三节 治理责任制的变革和水土保持新发展772

一、治理责任制的变革772

二、多元治理责任制的管理773

三、治理责任制和水土保持发展新形势774

参考文献777

第十八章 水土保持效益779

第一节 概述779

一、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和发展过程779

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指标体系780

第二节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计算781

一、基础效益的监测781

二、基础效益的计算783

三、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计算785

第三节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计算787

一、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类别与监测787

二、直接经济效益中单项措施增产量与增产值的计算788

三、直接经济效益中产投比与回收年限的计算791

四、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793

第四节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监测与计算794

一、水土保持促进社会进步和减轻自然灾害效益的计算795

二、水土保持减少河流泥沙效益计算797

第五节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分析评价800

一、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801

二、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803

参考文献811

附录813

一、法律、法规813

二、水土保持行政机构825

三、水土保持科研教学机构827

四、中国水土保持植物名录8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