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893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传播媒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从信息传播时代到趣味传播时代1
第二节 媒介趣味研究的现状述评5
一 媒介趣味的研究现状5
二 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趣味研究6
第二章 内涵、边界与生成:媒介趣味的构成15
第一节 媒介与趣味:原点的追溯15
一“趣味”溯源15
二“媒介”辨析17
第二节 媒介趣味的内涵与边界19
一 媒介趣味的内涵19
二 媒介趣味的边界24
第三节 媒介趣味的主体结构与生成机制29
一“间性主体”与媒介趣味的动力结构29
二“趣味共同体”与媒介趣味的生成机制33
第三章 媒介形式与媒介趣味嬗变38
第一节 书写印刷时代的媒介趣味38
一 手写时期:权力意识主导媒介趣味38
二 印刷时期:市场观念与受众意识植入媒介趣味42
第二节 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趣味46
一 技术变革:媒介趣味的感官偏倚与受众体验46
二 网络传播:媒介趣味与多种感官效应的复合51
第三节 媒体融合时代的媒介趣味55
一 媒体融合:媒介趣味的多元共生与流动性55
二 私人工具的媒介化57
三 流动的公共传媒61
第四章 时空与阶层:媒介趣味的分布64
第一节 媒介时间与媒介趣味64
一 敞开的时间:媒介与人的现代性互动65
二 渗入与塑形:时间的媒介化67
三 媒介时间分布与媒介趣味生成70
四 反思媒介时间中的人的存在75
第二节 媒介地理与媒介趣味77
一 地理中的媒介趣味分布:整合与分层77
二 媒介趣味中的地理景观:想象与虚拟83
三 媒介空间分析与媒介趣味87
四 案例:媒介趣味的地理整合与省级卫视跨区域合作90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95
一 生成性:社会阶层对媒介趣味的作用97
二 重构性:媒介趣味对社会阶层的反作用103
第五章 媒介趣味的价值与媒介创新110
第一节 媒介趣味的价值系统110
一 媒介趣味的经济价值112
二 媒介趣味的文化价值114
三 媒介趣味的社会价值116
第二节 媒介趣味与媒介经营117
一 媒介趣味与媒介市场定位117
二 媒体产品与媒介趣味119
三 渗入与扩散:媒介趣味与媒介品牌发展123
第三节 趣味体验与媒介思维130
一 体验经济与电视媒介的思维创新130
二 趣味传播与手机电视媒介策略137
三 从媒介趣味看电视婚配类节目的思维创新143
第六章 病象与病理:媒介趣味异化分析153
第一节 媒介趣味的奇观化、同质化、消费化153
一 作为奇观的媒介现象153
二 媒介的同质化159
三 消费化:时尚报道中的媒介趣味偏向164
第二节 电视媒介的异化现象:以植入式广告为例168
一 可识别性原则与“电视植入式广告”169
二 “电视植入式广告”的现实法律地位170
三 “电视植入式广告”的合法性出路172
第三节 网络媒介的趣味异化:以哄客现象为例175
一 哄客话语中心的建构与飘移175
二 网络哄客的特征178
三 网络哄客形成的原因179
四 对哄客现象的评价与媒介素养179
第七章 导向与责任:媒介趣味提升论182
第一节 平衡效应与媒介趣味生态182
一 趣味信息的“把关人”185
二 趣味议程的设定者187
三 趣味环境的构建者190
四 趣味伦理的建设者191
第二节 媒介趣味与责任:以汶川地震的媒介传播为例193
一 舆论动员:实现突发事态与宣传导向194
二 心理干预:减轻心灵余震的有效药方196
三 爱心传播:构建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198
第三节 媒介趣味与导向:以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为例199
一 刻板形象:弱势群体和不安定因素200
二 形象变迁:城市边缘人到新城市人202
三 女性农民工:关注的缺失到凸显204
结语206
参考文献207
后记216
热门推荐
- 1107327.html
- 1389698.html
- 3662610.html
- 1293169.html
- 3609899.html
- 715567.html
- 2849320.html
- 3006183.html
- 2889506.html
- 17806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8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1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75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3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7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9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6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4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7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