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家族医药学概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赵敬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317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土家族-民族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家族医药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土家族简史1
(一)土家医起源的民间传说2
二、土家族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2
(二)土家族医药学的形成3
(三)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概况5
(一)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7
三、土家族医学特点7
(四)药食同源8
(三)医护一体8
(二)医药一家8
(六)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9
(五)口耳传承9
一、上元11
第一节 三元11
第一篇 土家族医学基础11
第一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11
三、下元12
二、中元12
二、骨头13
一、肢体13
第二节 十窍13
第三节 肢节13
三、经脉14
二、血脉14
三、榫14
第四节 筋脉14
一、筋14
一、气18
第一节 气、血、精的基本概念及功能18
第二章 气、血、精18
(二)谷精19
(一)水精19
二、血19
三、精19
(二)精与血的关系20
(一)精与气的关系20
(三)孕精20
第二节 气、血、精的环流及其相互关系20
一、气、血、精的环流20
二、气、血、精的关系20
(三)气与血的关系21
(三)暑22
(二)寒22
第三章 病因病理22
第一节 病因22
一、瘟气22
(一)风22
(三)偏嗜23
(二)饮食不洁23
(四)湿23
(五)火23
二、伤食23
(一)饥饱无度23
四、情志24
(二)内劳伤24
三、劳伤24
(一)外劳伤24
七、内虚25
(二)瘀血25
五、毒伤25
(一)天毒25
(二)虫毒25
(三)蛇毒25
(四)癫狗毒25
(五)无名之毒25
六、痰、瘀血25
(一)痰25
(二)血的病理26
(一)气的病理26
第二节 病理26
一、气血失调26
(二)热的病理27
(一)冷的病理27
二、冷热失衡27
四、看耳筋及耳29
三、看舌29
第四章 诊法29
第一节 看诊29
一、看神色29
二、看眼29
十、看背腹30
九、看指壳30
五、看鼻30
六、看嘴30
七、看发30
八、看皮肤30
二、问便31
一、问饮食31
十一、看二便31
十二、看妇女病31
第二节 问诊31
第三节 听诊32
五、问妇女病32
三、问筋脉骨节32
四、问七窍32
(八)鞋带脉33
(七)踏地脉33
第四节 脉诊33
一、土家医常用脉种33
(一)骨脉33
(二)命脉33
(三)芳脉33
(四)天脉33
(五)虎脉33
(六)肘关脉33
(十一)地支脉34
(十)太阳脉34
(九)指缝脉34
(五)多脉合诊35
(四)遍诊法脉35
二、土家医脉学特点35
(一)脉种繁多35
(二)循时号脉35
(三)诊脉手法奇特35
四、摸肚子36
三、摸疱疮36
第五节 摸诊36
一、摸骨断36
二、摸冷热36
三、赶病法37
二、泻下法37
第五章 治则治法37
第一节 内治法37
一、发汗法37
第二节 外治法38
五、收涩法38
四、补益法38
三、点滴疗法39
二、涂搽疗法39
一、外敷疗法39
七、佩带疗法40
六、撒末疗法40
四、塞入疗法40
五、吹末疗法40
十、药浴疗法41
九、敷胸疗法41
八、发泡疗法41
十一、熏蒸疗法42
十四、灯火疗法43
十三、滚袋熨贴疗法43
十二、药棒疗法43
十五、烧灸疗法44
十八、麝火针疗法45
十七、赶油火疗法45
十六、摸油锅疗法45
二十、踩油火疗法46
十九、赶酒火疗法46
二十三、瓷瓦针疗法47
二十二、麝针疗法47
二十一、扑灰碗疗法47
二十五、放血疗法48
二十四、挑背筋疗法48
二十九、拔罐疗法49
二十八、搓药疗法49
二十六、提风疗法49
二十七、滚蛋疗法49
三十、刮痧疗法50
三十一、推抹疗法51
三十三、吸负疗法52
三十二、翻背掐筋疗法52
三十四、封刀接骨53
三、药食调补55
二、运动健形55
第六章 土家医养生保健55
一、歌舞怡情55
四、起居有常56
第二节 药物性能57
第一节 药物命名的特点57
第二篇 土家药57
第一章 总论57
第四节 药物采制58
第三节 药物的分类58
第五节 药物用法59
火葱62
云实62
第二章 主要药物62
第一节 解表药62
生姜63
芫荽菜63
野葛根64
牛至64
刺儿果65
芸香草65
鸭脚七66
千里光66
拐子七67
苕叶七67
一柱香67
香血藤68
第二节 赶气药68
马蹄香69
土大茴69
见风消70
乌金草70
马蹄细辛70
羊胡子草71
狗屎柑71
蜘蛛香72
柿蒂72
土藿香72
水剑草73
八月扎73
天仙藤74
小根蒜74
第三节 败火药75
马棒七75
香药75
大叶地丁草76
八爪金龙76
金龟莲77
飞蛾七77
九头狮子78
麦子七78
毛葫芦79
葱果七79
地蜂子79
海螺七80
金丝吊蛋80
紫金牛81
独叶七82
胡豆莲82
小青鱼胆82
搜山虎83
八角莲83
过路黄84
老鸦蒜84
粟米草85
石莲草85
落地生根86
岩青菜86
鸭跖草87
景天草87
石松草88
铁丝草88
鸡眼草88
一支蕨89
独脚金鸡草89
岩松90
瓦松草90
翠云草91
山飘风91
瓜米草92
火焰草92
蒜果七92
马齿草93
老虎香93
岩黄连94
狗牙草94
耗儿七95
一枝黄花95
天明精96
地苦胆96
小龙胆草97
水葫芦97
天青地白97
小四块瓦98
龙胆地丁98
山乌龟99
上天梯99
鸢尾根100
三颗针100
马桑根101
春不见101
百味莲102
蛇牙草102
九层塔103
江边一碗水103
第四节 驱风湿药103
三角枫104
九眼独活104
脆蛇105
破血七105
龙须草106
红南星106
舒筋草107
马先蒿107
杉树还阳草108
蛇足草108
绿豆连109
刷竹草109
松柏草109
野乌头110
独叶唇兰110
天王七111
龙眼独活111
竹叶细辛112
对叶七112
盘龙七113
鹿药113
海龙七113
黑虎七114
铜锣七114
螃蟹七115
金龟草根115
第五节 利水药116
鬼天麻116
万年青117
岩卷柏117
卧龙草117
克马叶118
五转七118
土狗119
饭豆籽119
冬瓜皮119
鸡合子120
隔山消120
第六节 消食药120
野涩梨121
疳积草121
谷芽子121
大麦芽122
萝卜子122
公鸡草123
九节连环草123
第七节 活血药123
费菜草124
鸡爪草124
葫芦七125
七筋菇125
天蒜125
吉祥草126
菊叶三七126
开口箭127
野荞麦127
羊角七128
冷水七128
红升麻129
红毛七129
独正岗130
血藤(大血藤)130
土田七131
文王一支笔131
第八节 止血药131
岩兰花草132
见水还阳草132
卷槽草132
血蜈蚣133
狗牙草133
珠砂莲134
转珠七134
雪胆135
笔苞七135
白三七136
扣子七136
大叶三七137
红白二丸138
红三七138
刀口药138
豌豆草139
第九节 止痛药139
打死还阳139
万年藓140
石吊兰140
虎耳草141
虎掌草141
算盘七142
蜘蛛七142
半截烂143
毛金腰143
山良姜143
三百棒144
九根索144
见肿消145
小蛇参145
刺老苞146
内红消146
接骨丹147
第十节 打伤药147
四块瓦147
蓼子七148
金丝草148
树头发149
血三七149
第十一节 泻下药150
头顶一颗珠150
八棱麻150
油麻151
蓖麻子151
血丝大黄151
土大黄152
红筋大黄152
三步跳153
冬古子153
第十二节 止咳药153
石山草154
白花碎米草154
鸦雀草155
斑叶兰155
金线吊白米156
矮地茶156
一点白157
第十三节 蛇药157
百脉根157
半边莲158
岩青菜158
轮叶景天草158
白龙须159
黄瓜香159
蛇不过159
鹅脚板160
乌桕皮160
地耳草161
三白草161
东风菜161
泽漆草162
第十四节 杀虫药162
天葵草162
花蛇一支箭162
家花椒163
苦楝皮163
粘身草164
石榴皮164
南瓜子164
大蒜165
鬼箭羽165
竹叶吉祥花166
扇子草166
第十五节 妇科用药及喜药166
吊白菜167
岩耳167
月月红168
臭牡丹168
蒜盘子根168
山射169
对月草169
鸡公花169
人血草170
十姊妹170
棕树根170
马耳朵171
小对叶草171
回心草172
岩白菜172
第十六节 补药172
麦斛173
双肾子173
牛耳草174
马尾草174
石米草174
峨参175
黄精七175
鸡尾七176
罗汉七176
仙茅177
竹根七177
土人参178
石豆兰178
野百合178
野党参179
土当归179
红马蹄草180
双肾参180
朝天罐181
第十七节 固涩药181
恩施巴戟181
野燕麦182
鬼灯擎182
三月泡183
血枫藤果183
糯谷根183
(一)三元的生理病理特点185
二、生理病理特点185
第三篇 临床各科疾病185
第一章 内科185
第一节 概说185
一、土家医内科研究的范围185
(二)气血精的生理病理特点186
二、烧热症187
一、伤风187
第二节 内科常见病证187
三、咳嗽症188
四、齁病189
六、肺长疱191
五、咳痨病191
七、头风痛(附偏头风)192
八、歪嘴风193
十、跳山症194
九、黑脑晕194
十一、鸡窝寒195
十四、寒气病196
十三、半边风196
十二、羊痫风196
十六、吐烟子197
十五、咯血197
十七、屙血尿198
十九、心里疼199
十八、屙血199
二十一、打呃200
二十、绞肠痧200
二十三、铁蛇钻心201
二十二、长蛇症201
二十四、黄疸202
二十六、屙痢203
二十五、屙稀203
二十七、霍乱症204
二十九、烧箕臌205
二十八、酲病205
三十一、大关门206
三十、打摆子206
三十四、砂石淋207
三十三、尿急病207
三十二、小关门207
三十六、稻田黄208
三十五、肿病208
三十八、肩头风209
三十七、弓箭风209
四十一、花痴210
四十、牛头风210
三十九、肿节风210
四十三、瞌睡少211
四十二、毒蕈中毒211
四十四、瞌睡多212
(一)女人的生理特点213
二、女人的生理病理特点213
第二章 女科213
第一节 概说213
一、土家医女科研究的范围213
(二)女人的病因病理特点215
(一)月经提前217
一、月经病217
第二节 女科常见病证217
(二)月经拖后218
(四)月经量多220
(三)月经乱来220
(五)月经量少221
(六)经期拖延222
(七)痛经223
(八)望郎经225
(九)闭经226
(十)崩漏228
(十一)经行奶胀痛230
(十二)月经期发热231
(十三)月经期头痛232
(十五)经期拉稀233
(十四)月经期身痛233
(十六)倒经234
(十七)经行口烂235
(十九)月经期头晕236
(十八)月经期发风蛋236
(二十)月经期浮肿237
(二十二)回身前后诸证238
(二十一)经行癫狂238
二、带下病239
三、怀胎病241
(一)喜病242
(三)异胎小肚痛243
(二)怀孕肚痛243
(四)漏胎、儿动不安244
(五)胎掉、小产、滑胎245
(六)孕胎不长246
(七)死胎不下247
(九)怀孕水肿248
(八)怀孕心烦248
(十)胎满249
(十三)胎气逼心250
(十二)怀孕抽搐250
(十一)怀孕头晕250
(十五)怀孕咳嗽251
(十四)怀孕声嘶哑251
(十六)子淋252
(十八)难产253
(十七)怀孕尿不通253
四、产后病254
(二)产后抽筋255
(一)产后脑壳晕255
(三)产后小肚痛256
(四)产后恶浊不干257
(六)产后发巴258
(五)产后大关门258
(七)产后屙尿病260
(八)产后汗症261
(十)产后缺奶262
(九)产后身痛262
(一)癥瘕263
五、女科杂病263
(十一)漏奶263
(二)脱茄265
(三)不喜266
(四)羞痒268
(五)羞疮269
(六)儿道出气270
(八)交合痛271
(七)经来房事相撞271
(十)养儿肠痈272
(九)交合出血272
(五)经期卫生273
(四)哺期卫生273
六、女科预防与保健273
(一)经期卫生绝273
(二)孕期卫生273
(三)产褥期卫生273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74
一、土家医儿科研究的范围274
第三章 儿科274
第一节 概说274
一、小儿白口疮275
第二节 儿科常见病证275
二、小儿马牙276
三、锁喉风277
四、长鹅子278
五、抱耳风279
六、鸡咳280
七、惊风281
八、胎黄282
九、疳症283
十、软骨病284
十二、风疹285
十一、婴儿不吃奶285
十四、小儿夏季热286
十三、狗痫286
十五、倒奶287
十七、水呛288
十六、厌食症288
十八、出肤子289
二十、屙痢290
十九、出痘痘290
二十一、屙稀291
二十二、铁蛇钻心292
二十三、脐风293
二十五、奶哭294
二十四、盘肠风294
二十六、雀雀肿295
二十七、走尿296
三、外伤科病的辩治特点297
二、外伤科病因病理特点297
第四章 外伤科297
第一节 概说297
一、土家医外伤科研究的范围297
一、骨折298
第二节 外伤科常见病证298
二、跌打损伤300
三、瘀气301
六、疱疖痈疽疔疮302
五、子弹伤302
四、刀伤302
七、巴骨流痰304
八、赤游火丹305
九、长羊子306
十、翻脏307
十一、痔疮308
十三、水火烫伤309
十二、鬼剃头309
十四、蛇斑疮311
十六、漆疮312
十五、黄水疮312
十八、毒蛇咬伤313
十七、大粪疮313
十九、瘊子314
二十、癣疮315
二十一、发风赤316
二、七窍的生理病理特点318
一、土家医七窍病研究的范围318
第五章 七窍病318
第一节 概说318
二、百虫起疳319
一、长挑针319
第二节 七窍常见病证319
四、风眼320
三、眼皮跳320
五、眼睛痒321
七、白云穿河322
六、烂眼眶322
八、火巴眼323
十、长翳子324
九、虱风翳324
十一、白云推山325
十三、鱼疔326
十二、一窝疔326
十五、黑眼疔327
十四、眼飞蛾症327
十七、刷翳328
十六、螃蟹戏珠328
十九、鸡摸眼329
十八、焊工眼329
二十、烂耳朵330
二十二、灌蚕耳331
二十一、耳心暴痛331
二十三、耳鸣 耳聋332
二十四、猴儿疱333
二十六、鼻塞334
二十五、红鼻子334
二十七、流鼻血335
二十八、不闻香臭336
三十、口角糜烂337
二十九、长痢虫337
三十一、口糜烂338
三十三、口腔血泡340
三十二、口舌生疮340
三十五、牙痛341
三十四、牙环341
三十六、长牙黄343
三十七、牙龈出血344
三十九、落后利345
三十八、异物梗喉345
四十、声音嘶哑346
二、推拿操作注意事项347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347
第六章 小儿推拿347
第一节 小儿推拿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347
八、捻法348
七、搓法348
第二节 推拿手法348
一、推法348
二、拿法348
三、揉法348
四、运法348
五、捣法348
六、掐法348
十六、震颤法349
十五、刮法349
九、分法349
十、合法349
十一、按法349
十二、摩法349
十三、提捏法349
十四、分筋法349
一、头面部穴位350
第三节 常用穴位及其主治350
二、上肢部穴位353
三、胸腹背部穴位366
四、下肢部穴位372
三、新生儿倒奶374
二、初生婴儿不吃奶374
第四节 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374
一、脐风374
六、白口疮375
五、重舌、木舌375
四、吐舌、弄舌375
九、惊风376
八、大小便不通376
七、夜哭376
十、白虫起疳377
十二、疳积378
十一、厌食378
十三、便秘379
十五、肚子痛380
十四、呕吐380
十七、屙稀381
十六、铁蛇钻心381
十九、鸡咳383
十八、屙痢383
二十一、感冒384
二十、咳嗽384
二十四、瘫病385
二十三、走尿385
二十二、肿病385
十、荨麻疹387
九、咳嗽387
第五节 常见病的灯火疗法387
一、抱耳风(痄腮)387
二、咽喉疼及乳蛾387
三、脑壳痛(头痛)387
四、眉毛风387
五、牙痛387
六、长挑挑(麦粒肿)387
七、红眼病(急性角膜炎)387
八、流鼻血(鼻衄)387
十九、阴缩388
十八、呕吐388
十一、癫痫388
十二、风湿疙瘩388
十三、走胎388
十四、风眼病388
十五、齁病388
十六、脐风(新生儿破伤风)388
十七、屙稀388
热门推荐
- 516027.html
- 1742670.html
- 679549.html
- 2827597.html
- 703781.html
- 2779228.html
- 2416750.html
- 3678226.html
- 1222787.html
- 3612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4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8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8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5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24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0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5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