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学与地震观测 试用本【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192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测震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震学与地震观测 试用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和理论3
第一章 地震学基础3
第一节 地震学与地震学的任务3
一、地震学的发源、发展和现状3
二、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及现状4
三、地震学的现状及发展5
第二节 地震波基础知识6
一、地震波的定义6
二、弹性波产生的基本原理6
第三节 地球结构16
第四节 地震体波17
一、近震地震波18
二、远震地震波19
第五节 近震走时规律21
一、近震地震波走时特征21
二、球对称介质中地震波的走时方程26
第二章 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29
第一节 震级的测定29
一、测定震级的基本原理29
二、震级的国家标准41
三、地震能量43
四、地震烈度44
第二节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47
一、发震时刻的确定47
二、震中位置的确定48
三、震源深度确定51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测定方法55
一、计算机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55
二、走时方程求解法57
三、搜索法60
四、遗传算法60
五、远震定位的波阵面法61
六、其他常用地震定位方法61
参考文献65
第三章 地震观测基础知识68
第一节 地震观测目的、任务和特点68
一、地震观测发展情况简介68
二、地震观测的目的和任务69
三、地震观测的特点69
第二节 地震观测环境及其影响因素71
一、影响地震观测的环境因素71
二、地球背景噪声谱71
三、地球背景噪声特征与井下地震观测71
四、地震观测环境要求74
五、影响地震观测的技术因素75
第三节 数字地震观测基本概念76
一、地震数据的采集与采样定理76
二、地震观测系统的时间特性82
三、线性动态系统和传递函数83
四、传递函数的表达方式与频率特性计算86
第四节 地震观测系统88
一、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构成88
二、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构成90
第五节 地震观测系统举例94
一、全球地震台网94
二、中国地震台网94
三、地震台阵100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 地震计基本原理103
第一节 地震计原理103
一、摆的悬挂方式103
二、摆的固有运动105
三、地面运动时摆的振动107
四、传递函数与频率特性109
第二节 地震计换能器和阻尼器111
一、换能器111
二、阻尼器115
三、电磁阻尼器115
第三节 反馈式地震计116
一、反馈式地震计的一般原理116
二、反馈式地震计的传递函数117
第四节 常用地震计简介121
一、JCZ-1型超宽频带地震计121
二、CTS-1型甚宽频带地震计125
三、BBVS-60型力平衡反馈式宽频带地震计127
四、FBS-3B反馈式宽频带地震计130
五、BKD-2B反馈式地震计132
参考文献134
第五章 地震观测数据的应用135
第一节 “新地震参数”的测定135
一、震源力学模型135
二、地震矩张量的常规测定举例143
三、地震记录分析144
四、Q值及其测定方法145
五、由地震记录谱测定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特征尺度147
第二节 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148
一、基于地震目录的地震预测方法148
二、基于震相数据的地震预测方法154
三、震源力学参数和地球介质参数在地震预测中的可能应用157
第三节 对数据服务的要求158
一、地震波形数据158
二、地震目录161
参考文献165
第二部分 专业技能169
第六章 震相的判读169
第一节 地震记录特征169
一、地震的一般记录特征169
二、近震记录的特征169
三、远震和极远震记录的特征170
四、深震记录的特征172
五、爆破与塌陷记录的特征173
六、干扰的记录特征173
第二节 地震性质的判断175
一、地震远近的判断175
二、地震深浅的判断175
第三节 震相的识别176
一、震相识别的原则176
二、主要震相的识别方法177
三、震相数据的读取180
第七章 地震参数测定方法184
第一节 人工测定地震基本参数184
一、发震时刻确定184
二、震级确定184
三、震中位置的测定185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测定地震基本参数187
一、人机交互区域台网处理系统187
二、国家数字化地震台网中心时实处理系统187
参考文献188
第八章 资料产出189
第一节 地震台站189
一、单台观测数据的产出和报送189
二、地震速报数据产出和报送192
三、数据的管理194
第二节 遥测地震台网中心195
一、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195
二、地震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的数据产出196
三、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200
四、波形数据管理203
参考文献204
第九章 台站(网)的建设205
第一节 台站勘址205
一、地震台站的功能205
二、地震台站技术系统构成205
三、台址选择206
四、地震台站台基噪声测试与分析208
第二节 台站建设220
一、测震台观测室与仪器基墩建设220
二、观测室建设220
三、台站仪器安装要求222
第三节 雷击灾害的防护223
一、雷电灾害223
二、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224
三、接地方法225
四、接地要求226
第四节 遥测台网中心226
一、台网中心的任务226
二、台网中心选址226
三、台网中心建设226
四、台网中心技术系统构成227
五、台网中心功能及数据处理228
六、台网中心管理229
七、观测动态范围与台网监控能力计算229
第十章 台站(网)的运行232
第一节 台站和台网技术系统要求232
一、地震台站和台网232
二、台站地震仪的配置与要求233
三、安装与标定233
四、遥测地震台网的台站仪器配置与技术要求234
五、遥测地震台网的任务、布局、观测系统主要技术指标235
第二节 数据传输与中继236
一、无线传输方式概述236
二、超短波通信方式238
三、微波通信方式241
四、卫星通信方式242
五、扩频通信方式243
六、数字数据通信(DDN)传输246
七、数字信号转接方式250
八、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250
九、观测规范的相关规定253
第三节 运行与质量监控254
一、时间服务254
二、脉冲监视254
三、系统维护254
四、地震观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254
五、系统的传递函数和幅频特性测定与计算255
参考文献270
热门推荐
- 541335.html
- 741481.html
- 3469181.html
- 2124135.html
- 3184185.html
- 973771.html
- 1453970.html
- 545855.html
- 1587990.html
- 1616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4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4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2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0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3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