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
  • 张果,曾永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0138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7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181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灾区-人口-问题-研究-汶川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汶川地震背景1

1.1.2 汶川地震对人口及家庭发展的冲击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7

1.2.1 研究目的7

1.2.2 研究意义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

1.3.3 研究评述13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13

1.4.1 基本人口学相关理论14

1.4.2 非常态人口学相关理论21

1.4.3 干预性人口学相关理论27

第2章 汶川地震人口损失统计及人口再生育关怀政策的产生33

2.1 汶川地震人口损失数据33

2.1.1 全国区域基础人口损失数据33

2.1.2 调查区域基础人口损失数据清单33

2.2 调查区域地震后人口再生育诉求34

2.3 灾后人口损失分析34

2.3.1 人口损失与失独家庭的定义34

2.3.2 震区失独家庭概况34

2.4 人口再生育关怀政策产生背景35

2.5 人口再生育关怀应急管理阶段总结36

2.5.1 应急处置阶段(2008年5~9月)36

2.5.2 恢复重建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9月)37

2.5.3 巩固提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38

2.5.4 人口再生育关怀阶段(2009~2027年)38

2.6 人口再生育关怀政策总结与模式化推广39

第3章 再生育家庭现状实证调查分析41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41

3.1.1 调查背景41

3.1.2 调查区域和调研方法41

3.1.3 调查成果42

3.2 调查区域人口损失概况介绍43

3.2.1 德阳市、绵阳市、阿坝州人口损失情况分析43

3.2.2 汶川县、青川县、北川县人口损失分析43

3.3 再生育小孩健康发展分析44

3.3.1 再生育小孩出生时的健康状况分析44

3.3.2 再生育小孩父母健康状况分析49

3.4 再生育小孩教育发展分析50

3.4.1 再生育小孩父母教育结构分析50

3.4.2 再生育小孩父母对小孩的教育理念分析52

3.4.3 再生育小孩对家庭的重要程度分析59

3.4.4 再生育家庭未来发展保障性分析61

3.5 再生育家庭生存与发展现状典型案例64

3.5.1 再生育小孩健康成长案例64

3.5.2 再生育小孩家庭发展案例67

3.5.3 再生育小孩政府关怀案例71

第4章 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研究76

4.1 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76

4.2 研究的方法与模型77

4.3 研究变量定义、数据分析79

4.3.1 变量选择与定义79

4.3.2 数据统计与描述81

4.4 实证结果和机理分析83

4.4.1 再生育小孩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83

4.4.2 再生育小孩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84

4.4.3 再生育家庭发展影响因素及机制86

4.5 再生育家庭发展影响机制总结分析88

第5章 基于实证调查及模式机制研究的再生育家庭发展核心问题90

5.1 再生育家庭发展基本问题梳理90

5.1.1 再生育家庭小孩健康问题90

5.1.2 再生育家庭小孩教育问题90

5.1.3 再生育家庭发展问题91

5.2 个体与家庭发展的问题91

5.3 国家、政府与再生育家庭发展问题92

5.3.1 医疗保障问题92

5.3.2 再生育小孩的长期教育问题93

5.3.3 社会保障问题93

5.4 社会(非)公益组织与再生育家庭发展的问题94

第6章 再生育小孩可持续发展模式95

6.1 成长发育阶段理论划分95

6.1.1 医学上的成长发育阶段95

6.1.2 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0~18岁)97

6.2 基于成长阶段论的再生育小孩可持续发展97

6.2.1 孕前优生优育准备阶段97

6.2.2 孕期保健阶段100

6.2.3 幼儿阶段健康快乐教育模式103

6.2.4 青少年阶段“人格、价值、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模式107

6.2.5 再生育小孩在成年阶段的自我选择与发展模式110

6.2.6 再生育小孩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110

第7章 再生育家庭可持续发展——“类隔代家庭”发展模式115

7.1 “类隔代家庭”发展理论提出115

7.1.1 “类隔代家庭”首次提出115

7.1.2 灾后“类隔代家庭”特征及发展模式116

7.2 “类隔代家庭”可持续发展模式118

7.2.1 “类隔代家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118

7.2.2 家庭主体——“自我重建”发展119

7.2.3 国家政策——“核心支撑”发展122

7.2.4 社会力量——“监督参与”发展126

第8章 映秀镇再生育家庭“类隔代教育”的实证研究130

8.1 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130

8.1.1 “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130

8.1.2 “类隔代教育”施教主体的基本情况132

8.1.3 “类隔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133

8.1.4 “类隔代家庭”教育内容的调查134

8.1.5 “类隔代家庭”教育行为的调查137

8.2 汶川地震重灾区“类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139

8.2.1 巨大的年龄差导致心理代沟140

8.2.2 经济缺口产生抚养“青黄不接”局面141

8.2.3 家庭教育内容片面,教育方法(观念)陈旧142

8.2.4 缺乏情感沟通与引导142

8.2.5 对孩子寄予高期望值143

8.3 汶川地震重灾区“类隔代教育”影响的原因分析144

8.3.1 家庭客观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144

8.3.2 家庭主观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146

8.3.3 家庭外部因素对“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影响147

8.4 汶川地震重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对策性建议147

8.4.1 政府推行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减轻再生育家庭后续成本148

8.4.2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办学设施,开展家庭教育培训149

8.4.3 促进家校联系,提升家长监护素养149

8.4.4 加强管理,弥补“类隔代孩子”家庭教育空白151

8.4.5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自我提升家庭教育水平152

第9章 试探重大灾害后“人口补偿”机制体系154

9.1 “人口补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154

9.1.1 “人口补偿”的内涵和意义154

9.1.2 “人口补偿”机制体系的实践条件155

9.2 基于成长阶段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56

9.2.1 孕前阶段“绿色通道”156

9.2.2 幼儿阶段保育模式156

9.2.3 青少年阶段的可持续发展157

9.3 基于社会学基础的教育可持续发展157

9.3.1 学龄前的早教阶段157

9.3.2 常规教育阶段157

9.4 基于“类隔代家庭”模式的“三位一体”家庭可持续发展158

附录161

参考文献165

索引1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