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宗桂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6400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探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文化史视角中的图景阐释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3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3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7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9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12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14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16
一、贤人政治的典范16
二、开创礼乐文化的先河17
三、开启仁德政治的路径18
四、创造性利用天命观念19
五、促进传统崇拜的形成20
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22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22
二、《汉书》有脱文,“农祥”非“农星”——李镜池《周易通义》质疑一则26
先秦诸子礼学的思想趋势31
儒家哲学的特质与中国哲学的拓展34
一、儒家哲学的特质34
二、从文化哲学层面拓展中国哲学36
战国秦汉思想文化的若干问题39
一、评价儒法两家思想的功用不能简单化39
二、董仲舒在思想上为汉家创制40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41
孔子天命观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矛盾43
一、孔子论天43
二、孔子论命、天命48
三、孔子论鬼神52
四、孔子天命观的矛盾性53
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55
一、奠定传统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55
二、为西汉中期的思想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58
三、开启了儒学自我更新的范式60
四、弘扬了儒家道德自我提升的至上性和正当性62
《春秋公羊传》的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64
一、公羊学思想的正面价值64
二、《公羊传》与国学经典67
三、公羊学属于汉学、义理之学68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70
一、礼治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西汉前期)71
二、礼治确立阶段:从武帝到昭帝宣帝时期(西汉中期)74
三、礼治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83
四、汉代礼治的思想特征88
关于汉代经学的若干思考94
一、经学内涵及其发展阶段94
二、先秦无经学,经学形成于汉代96
三、汉代经学派别分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98
四、经学流派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之学和宋学99
五、汉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99
六、汉代经学的文化价值101
《白虎通义》与汉代思想文化104
一、军事、政治、思想: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三种统一方式104
二、《白虎通义》:思想统一制度化、学术政治化的标志105
三、雄浑壮阔:汉代精神的特征107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同异109
一、天人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相通109
二、学派归宿和最高范畴的相异相悖115
董仲舒:秦汉思想的统一者120
一、中国社会从战国到秦汉的历史转折120
二、寻求思想统一:秦汉之际的社会思潮124
三、董仲舒思想的旨趣143
四、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162
董仲舒伦理观的现代省思167
一、正谊明道的义利观167
二、性善情恶的人性论174
三、三纲五常的道德论182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197
一、互感互动的天人感应论197
二、同类相副的天人合一观201
三、君主持中的天地人相参说204
四、董仲舒天人论的文化史意义209
董仲舒的文化贡献214
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214
二、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222
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229
一、读书致仕的政教合一论229
二、忠孝一致的家国合一论236
三、儒表法里的礼法合一论238
下篇 文化观引领下的意义探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45
一、自强不息245
二、正道直行247
三、贵和尚中249
四、民为邦本251
五、平均平等254
六、求是务实256
七、豁达乐观257
八、以道制欲259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262
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262
二、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265
三、“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269
四、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273
五、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279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28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及其特质287
一、道德至上287
二、整体直观290
三、类比外推29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29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299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303
从民族性看中国传统文化309
一、文化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309
二、坚持自主精神,光大民族情怀311
国学与时代精神313
一、国学的内涵、内容和范围313
二、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324
三、国学与时代精神的双向互动337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341
一、什么是精神家园?342
二、国学文化中关于精神安顿的思想345
三、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359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364
一、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功能364
二、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370
三、中国文化精神研究的多元见解371
四、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关系374
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376
一、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两重性376
二、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进路378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384
一、现实呼唤失落的文明384
二、仁义礼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86
三、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394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397
一、思想家、文化传统的内涵397
二、思想家促成的主要文化传统399
三、思想家铸造文化传统的主要途径406
四、思想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410
五、吸收历史资源,重建文化传统411
儒道对立互补的根源及其表现413
一、阳刚与阴柔413
二、进取与退守414
三、庙堂与山林416
四、群体与个体417
五、恒常与变动419
六、肯定与否定420
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422
一、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422
二、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424
三、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426
四、重和去同的伦理观念428
儒学中庸之道与两岸社会和谐433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发展433
二、中庸之道的主要理念与两岸社会和谐438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441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441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446
后记449
热门推荐
- 2050773.html
- 3694708.html
- 1997636.html
- 1782824.html
- 1469049.html
- 1262609.html
- 3621987.html
- 2430033.html
- 3369543.html
- 2307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3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37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4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1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5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6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