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通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艺术通史
  • 王琪森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ISBN:978754521123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蒋孔阳1

关于建立中国艺术史学的构想(代前言)3

一构想的缘起3

二“艺术”的界定及建立艺术史的紧迫性3

三史与论的动态结构5

四纵与横的比较方法7

五点与面的开放体系9

六新颖而独到的研究视角10

第一章原始艺术12

第一节概说12

第二节原始艺术的起源15

一山顶洞人的装饰品16

二“红色”的原始宗教与巫术礼仪内蕴17

第三节原始彩陶18

一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窑文化彩陶18

二彩陶的造型与纹饰19

三彩陶纹饰的原始图腾意味21

第四节原始绘画23

一岩画:原始绘画的滥觞期23

二原始绘画的两种类型24

三第一件独立的绘画艺术作品27

第五节原始书契28

一彩陶上的原始书契29

二原始书契与文字起源30

第六节原始雕塑32

一原始彩陶雕塑33

二原始陶雕与象牙雕34

第七节原始歌舞35

一从舞蹈彩盆追溯原始舞蹈35

二原始音乐的“三一说”36

三原始乐器37

第八节原始文学38

一原始文学的第一种类型歌谣39

二原始文学的第二种类型:神话传说39

第二章商周艺术42

第一节概说43

第二节青铜工艺46

一青铜器的制作与种类47

二青铜器育成期48

三青铜器鼎盛期49

四青铜器衰变期50

第三节绘画51

一青铜器绘画52

二青铜纹饰的文化观念53

第四节雕塑55

一青铜器圆雕与高浮雕等55

二玉器雕刻57

第五节甲骨文与金文58

一甲骨文我国书法艺术的发端59

二金文及其艺术风格61

第六节文学63

一甲骨卜辞63

二《周易》中的易卦爻辞64

三《尚书》65

第七节音乐67

一巫人与舞蹈67

二商周主要的歌舞类型68

三演奏乐器及八音五声说69

第三章春秋战国艺术72

第一节概说73

第二节绘画76

一壁画76

二帛画78

三青铜器绘画80

四漆器绘画81

第三节文学83

一春秋战国文学的总体特征84

二《诗经》84

三历史散文《春秋》《左传》、《战国策》89

四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92

五《离骚》96

第四节音乐98

一公孙尼子的《乐记》99

二音乐歌舞作品100

三民间音乐家韩娥、伯牙100

第五节戏剧102

一戏剧起源于“巫觋说”102

二戏剧起源于“优孟衣冠说”103

第六节书法105

一钟鼎文105

二石鼓文106

第七节篆刻107

一篆刻起源说107

二古玺的形成、种类109

三巨玺、小玺110

四官玺110

第八节工艺111

一青铜工艺112

二丝织工艺113

三漆器工艺114

四其他114

第四章秦汉艺术116

第一节概说117

第二节绘画119

一秦代的壁画、漆画等119

二汉代帛画120

三壁画121

四画像石、画像砖123

五瓦当127

第三节雕塑128

一秦兵马俑129

二汉霍去病墓前石雕130

三陶俑131

四铜俑132

第四节书法133

一书同文”与小篆的创立133

二秦隶134

三汉隶的风格与成就134

四隶变”的两个方向:草化与楷化136

五汉简137

第五节篆刻138

一秦印的艺术特征138

二汉印140

三汉印的艺术风格140

四 肖形印142

第六节文学143

一秦代文学简介143

二汉赋的兴起144

三汉赋作家群144

四司马迁与《史记》148

五汉乐府民歌及《孔雀东南飞》150

六《古诗十九首》151

第七节音乐152

一汉乐府机构152

二相和歌《广陵散》、《胡笳十八拍》153

三鼓吹乐154

四舞蹈及舞蹈家155

五乐器156

第八节戏剧156

一汉百戏156

二《东海黄公》及戏剧要素157

第九节工艺160

一秦汉铜镜160

二秦汉时代的玉雕与漆器160

三汉丝织工艺161

四制陶工艺162

五金银错工艺163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艺术164

第一节概说165

第二节绘画168

一综述168

二魏晋南北朝的画家169

三顾恺之及其艺术成就170

四谢赫与《古画品录》174

五张僧繇的创新意识175

六佛教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176

七墓室壁画及画像石179

第三节雕塑181

一云冈石窟181

二龙门石窟182

三敦煌莫高窟183

四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184

五石兽雕刻185

第四节书法185

一综述185

二陆机与《平复帖》186

三王羲之及其艺术成就187

四晋代的书法理论189

五魏碑兴起的历史原因189

六魏碑的艺术特征191

七南北朝书法家192

第五节文学193

一建安文学:曹氏父子194

二建安七子195

三阮籍与嵇康196

四山水诗、田园诗的兴起198

五陶渊明与谢灵运199

六南北朝乐府民歌200

七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202

八繁荣的文学评论202

第六节戏剧203

一《辽东妖妇》的戏剧内核204

二《大面》《钵头》及《踏谣娘》的演出及其意义205

第七节音乐207

一清商乐207

二鼓吹曲208

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209

四器乐独奏作品《梅花三弄》等209

五伎乐舞210

六宗教音乐211

第八节篆刻211

一印风趋于瘦硬劲挺211

二印制的复杂212

第九节工艺213

一染织工艺213

二瓷器工艺214

三金属、漆器等工艺215

第六章隋唐艺术216

第一节概说217

第二节绘画221

一隋代绘画及其画家221

二隋代的宗教美术221

三唐代绘画222

四人物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董、周昉222

五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张璪227

六花鸟动物画家薛稷、曹霸、韩幹、边鸾等229

七宗教壁画:辉煌的莫高窟230

八绘画理论233

九五代十国绘画及“山水四大家”234

十西蜀南唐画院的建立及绘画创作236

第三节雕塑238

一隋代的宗教雕塑239

二唐代宗教雕塑的美学风貌239

三动物石雕241

四陶俑243

第四节书法243

一隋代书法的历史作用243

二唐代书法繁荣的成因244

三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245

四中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247

五晚唐至五代书法家:杨凝式249

六唐代草书家:“颠张狂素”250

七唐代书法的美学精神252

八唐代书法理论:《书断》、《书谱》252

第五节文学254

一隋代文学简述254

二文采风流、诗星灿烂的唐文苑:“初唐四杰”255

三盛唐诗坛:孟浩然王维的田园诗、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258

四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261

五中唐诗坛: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266

六晚唐诗坛:李商隐、杜牧268

七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269

八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270

九词的兴起271

第六节戏剧273

一隋代的戏剧活动273

二唐代的宫廷戏剧活动274

三唐杂戏274

四唐参军戏276

五《樊哙排君难》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277

第七节音乐278

一隋代的“九部乐”278

二唐代的雅乐与大曲279

三绮丽多姿的唐舞280

四唐代的音乐组织机构282

五曲子词的兴起与“敦煌曲子”283

六宗教的“俗讲”284

七唐代器乐演奏的发展285

第八节篆刻286

一篆法的乖讹化:九叠篆287

二民间印章288

第九节工艺288

一隋代的瓷器工艺288

二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综述288

三丝织工艺289

四陶瓷工艺及唐三彩290

五金属工艺291

第七章宋元艺术292

第一节概说293

第二节绘画296

一宋代的画院296

二画院试题的美学意识296

三人物画的创作倾向297

四人物画家:李公麟与梁楷298

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300

六山水画的审美特征301

七山水画家:李成、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301

八花鸟画及创作群体306

九法常的写意花鸟画308

十文人画的兴起:文同、苏轼、米氏父子等308

十一对于文人画笔墨形式的评介309

十二绘画理论:《图画见闻志》、《林泉高致》310

十三元代的绘画艺术略说312

十四赵孟頫及其艺术成就312

十五“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艺术特色313

十六元代文人画316

十七人物画317

十八绘画理论317

十九宗教美术318

第三节雕塑319

一宋代的宗教雕塑319

二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321

三元代雕塑322

第四节书法322

一书法美学精神的颓唐:崇帖与趋时323

二“宋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324

三宋代的书法理论327

四元代书法简介328

五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与不足328

六鲜于枢、康里巎巎及杨维桢的书法艺术329

七元代的书法理论331

第五节文学332

一宋词兴盛的成因332

二北宋前期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等333

三北宋后期词人: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等336

四南宋前期词人:辛弃疾、李清照340

五南宋后期词人:姜夔、吴文英等345

六北宋的诗歌创作: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347

七南宋的诗歌创作: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349

八宋代的散文创作欧阳修的“古文革新运动353

九元杂剧兴起的成因354

十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355

十一元散曲创作及重要作家:卢挚姚燧、贯云石、张养浩等361

十二元诗歌、散文创作的低谷状364

第六节戏剧366

一宋杂剧:滑稽中的嘲讽、诙谐中的谏诤366

二瓦舍勾栏:孕育杂剧走向成熟的母体368

三院本与南戏370

四元杂剧:戏剧艺术史上的鼎盛期372

五元南戏的艺术成就及历史作用374

第七节音乐375

一宋元音乐活动的两大特征:城市性与综合性375

二宋元的说唱艺术377

三宋元新的乐器及器乐创作379

四宋元的舞蹈380

五宋元的音乐理论381

第八节篆刻382

一支离乖舛的宋官印382

二篆刻艺术因素的增长:闲章与印谱382

三元吾丘衍与《学古编》383

四元篆刻实践的先行者:赵孟頫384

五篆刻印材的开拓与文人的参与384

第九节工艺385

一陶瓷工艺的全盛期386

二丝织工艺品的绚丽多彩388

三漆雕工艺389

第八章明清艺术390

第一节概说391

第二节绘画394

一明山水画的两大流派:浙派与吴派395

二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家林良、陈淳、徐渭等398

三明代的人物画家:陈洪绶401

四明代的绘画理论及董其昌的山水南北宗说402

五清代绘画的两种创作势态405

六“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山水的艺术特征与局限406

七“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山水及其艺术成就408

八清代画坛的群体感411

九清代花鸟画:典雅秀逸一路风格412

十“扬州八怪”及其绘画美学风采414

十一清代人物画及其流派简述419

十二清末“海派”画家群体的崛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420

十三清代绘画理论:保守与创新422

第三节雕塑425

一明代的宗教雕塑与皇陵雕塑425

二明代的民间小型雕塑426

三清代的宗教雕塑与皇陵雕塑427

四清代的小型雕塑与大型玉雕428

第四节书法429

一明代书法艺坛的整体倾向429

二宋克、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的书法创作430

三明代书法审美的超稳态性431

四明代的书法理论432

五清代书法:从封闭到开放与振兴432

六清代初期书法家:王铎、傅山434

七清代中期书法家:金农邓石如、伊秉绶435

八对郑板桥书法美学价值的再认识436

九清代晚期书法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439

十清代的书法理论440

第五节文学442

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美学倾向及艺术特色443

二明代长篇小说创作热及《金瓶梅词话》的成就与缺陷448

三明代诗文创作449

四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创作453

五清代小说创作的时代特征454

六《聊斋志异》454

七《儒林外史》457

八《红楼梦》460

九清代的诗文创作465

第六节戏剧469

一明初传奇:囿于伦理纲常的模式469

二明中期传奇:从低谷走向振兴470

三明末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跃向艺术的峰巅472

四清初传奇:苏州戏剧家的崛起475

五清传奇的杰出作家:“南洪北孔”477

六昆腔的衰落与京剧的兴起481

第七节音乐482

一南、北说唱艺术:弹词与鼓词482

二民歌小曲:城市文化繁荣的标志484

三乐器演奏:士大夫阶层与普通百姓阶层486

四音乐的国际性交流487

五音乐理论《乐律全书》与《乐府传声》488

第八节篆刻490

一振兴明清流派印的先锋:文彭与何震490

二明代篆刻家群体:苏宣、汪关、朱简492

三清初篆刻家:沈世和、林皋、吴先声494

四清代中期篆刻家:高凤翰、汪士慎、高翔495

五邓石如的篆刻创作新观念496

六桂馥张燕昌、董洵、巴慰祖的篆刻艺术497

七西泠八家498

八群星灿烂的清末篆刻艺苑:吴熙载、赵之谦503

九篆刻艺苑的“双子星座”:吴昌硕、黄士陵506

第九节工艺509

一色彩瑰丽的明清陶瓷510

二光华潜蕴的紫砂壶艺511

三华美绚丽的明清丝织515

四明清的其他各种工艺516

生命的转换与释放(第一版后记)51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再版后记)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