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学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证据学 第2版
  • 樊崇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87314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证据-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2

一、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3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4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5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6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7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及证据理论11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12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12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示例13

三、新中国证据学体系示例14

四、本书的体系安排14

第三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16

一、借鉴和创新的研究方法17

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17

三、系统、全面研究的方法18

四、比较研究的方法18

五、实证研究的方法19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3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23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23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23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24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27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28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28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30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30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31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31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32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35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36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36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40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40

第三章 证据法的原则45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45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45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47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49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5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51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53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54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58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58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58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58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59

一、证据的客观性59

二、证据的关联性61

三、证据的合法性63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66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66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68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71

第一节 物证71

一、物证的概念71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72

三、物证的意义72

四、物证的收集及保管73

五、物证的审查、判断77

第二节 书证79

一、书证的概念及意义79

二、书证的证明力特点和分类81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与审查、判断83

第三节 证人证言88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意义88

二、证人的条件、权利、义务89

三、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97

四、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98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101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意义101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102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03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108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意义108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110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111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118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意义118

二、自 认121

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125

四、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126

第七节 鉴定结论128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意义128

二、鉴定人的条件、权利和义务130

三、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和审查、判断133

第八节 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135

一、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概念、意义135

二、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137

三、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137

四、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140

第九节 视听资料141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意义141

二、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144

三、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145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150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150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150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150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151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152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152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153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153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154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154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156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158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158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159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160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160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161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63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164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164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166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169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169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69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173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173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181

第二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183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183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188

三、举证时限制度192

第三节 证据的保全197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意义197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200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201

第八章 证明概述207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207

一、证明的概念207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210

三、证明的构成环节211

四、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212

五、证明的种类214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215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215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216

第九章 证明对象220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220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220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220

三、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222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25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25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228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30

第十章 证明责任235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235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235

二、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238

三、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39

四、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241

五、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242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243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44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47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57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263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263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263

二、证明标准的理论概括与争论264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266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68

一、我国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268

二、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269

三、我国证明标准的适用272

第十二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276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276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276

二、证据审查、判断与案件的证明标准277

三、证据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282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282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283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前提283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核心287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294

一、个别审查294

二、综合审查294

三、辨认295

四、对质296

五、技术鉴定299

六、侦查实验299

七、推理、判断的逻辑方法300

第十三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304

第一节 推定304

一、推定概述304

二、法律上的推定318

三、事实上的推定324

第二节 司法认知327

一、司法认知概述327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333

三、司法认知的构想337

四、司法认知的规则341

第十四章 证据规则346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意义346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346

二、加强对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352

三、制定证据规则的可行性353

四、证据规则体系的完善355

五、证据规则的意义357

第二节 证据规则的内容358

一、外国证据规则简介358

二、传闻证据排除规则369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374

四、相关证据规则379

说明3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