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 赵金元等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2822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陈国新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依据、途径及成果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2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背景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4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革命的需要决定的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决定的6

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还在于它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7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7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途径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8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11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6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26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6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35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35

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35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37

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4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42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42

二、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4

第三章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和群众史观的中国化48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49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9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53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61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67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67

二、毛泽东实现了群众史观的中国化,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思想基础69

三、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群众史观,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69

四、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党的宗旨、人民主体思想,更好地实现了群众史观的中国化70

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71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弘扬72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及主要内容72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74

第四章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7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社会发展观77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整体性77

二、把生产力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79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观81

一、毛泽东的经济社会发展观81

二、邓小平的经济社会发展观84

三、江泽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观87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具体运用与发展89

一、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89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92

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整体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92

第五章 从马克思的城乡发展观到统筹城乡发展95

第一节 马克思的城乡发展观95

一、农业是实现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95

二、实现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96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城乡发展的基本观点101

一、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艰辛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101

二、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设计道路,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02

三、江泽民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4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107

一、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观点107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109

第六章 从马克思的区域发展观到统筹区域发展115

第一节 马克思的区域发展观115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区域发展的基本观点117

一、毛泽东对区域均衡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118

二、邓小平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思想走向成熟的进程121

三、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124

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区域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27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128

一、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129

二、统筹区域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130

第七章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132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132

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主要论述132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134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对外开放观136

一、毛泽东的对外开放观136

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139

三、江泽民的对外开放观143

第三节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150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因素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的“胶合”状态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战略150

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151

第八章 从马克思主义天人观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5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天人观152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3

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4

三、人不仅作用于自然界,也受制于自然界156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156

一、毛泽东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157

二、邓小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159

三、江泽民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161

四、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人与自然关系163

第三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天人观的坚持与发展164

第四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辩证否定166

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局限性166

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现实意义167

第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169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169

一、“和谐”思想的渊源169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172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17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17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83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187

一、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187

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88

第十章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191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91

一、政绩、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191

二、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192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194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197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197

二、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198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201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201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政绩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202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202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人民群众受益多少为标准,科学衡量和评价政绩203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204

第四节 正确的政绩观是对现行政绩观的批判继承205

一、现行政绩观的弊端205

二、正确的政绩观是对现行政绩观的批判继承207

后记2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