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应用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理论应用学
  • 华金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5469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哲学理论-应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论应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理论应用学的研究对象1

一、一般意义上的应用2

二、理论的应用3

三、理论应用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5

四、理论应用学的方法论基础和逻辑框架6

第二节 理论应用学的性质7

一、理论应用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7

二、理论应用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8

第三节 理论应用学的意义和作用9

一、理论应用学的意义9

二、理论应用学的作用13

第二章 理论应用的性质和基本特性15

第一节 理论应用的性质15

一、从由以产生的思维基础来说,理论应用是思维的应用性这一本质属性的升华,是自觉地应用概念知识去把握客体的逻辑思维方式16

二、从存在形态来说,理论应用则是一个复合系统17

三、从基本功能来说,理论应用是理论实践化、主体客体化的中介环节19

四、从认识成果来说,理论应用是形成新的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20

第二节 理论应用的基本特性21

一、中介性21

二、系统性22

三、具体性24

四、条件性25

五、创造性26

第三章 理论应用的基本公式和内在矛盾28

第一节 理论应用基本公式之规定28

一、理论应用基本公式之表述28

二、理论应用基本公式的客观基础30

三、理论应用基本公式的内涵31

第二节 认识过程中两个公式的相互关系32

一、两个公式是对不同的认识秩序的反映33

二、两个公式并行不悖,互为补充34

第三节 理论应用基本公式的内在矛盾36

一、一般和个别之间的矛盾36

二、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38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41

第四章 理论应用的基本原则44

一、有的放矢的原则44

二、具体分析的原则45

三、坚持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47

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48

五、实践是最高权威的原则50

第五章 理论应用的基本规律53

第一节 理论应用基本规律的概述53

一、理论应用基本规律的表述53

二、理论应用基本规律的特点54

三、理论应用基本规律的内涵54

第二节 一般和个别统一的根本环节55

一、特殊性是联结一般和个别的中介55

二、把握个体的特殊性的基本要求56

三、把握个体的认识工具58

第三节 实现一般和个别统一的基本形式60

一、理论观念形式60

二、一般原理的具体实现形式62

第四节 一般和个别统一的本质内容64

一、一般发展方向和特有发展方向的关系65

二、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66

三、普遍形式和特殊形式的关系67

四、一般进程和特殊进程的关系69

第五节 一般和个别统一认识成果的基本类型71

一、从认识结果的功能方面区分71

二、从认识结果的内容方面区分74

第六节 一般和个别统一的基本尺度75

一、理论应用实质上是一种化合现象75

二、一般和个别统一的度的客观存在76

三、一般和个别统一的度的规定77

第六章 理论应用的实际操作79

第一节 对理论的辩证把握79

一、理论在应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79

二、如何把握理论的辩证本性82

第二节 对实践对象的周密考察87

一、对实践对象的考察是基础环节87

二、全方位地考察实践对象88

三、全面、真实地占有感性材料90

第三节 在“结合”上下功夫92

一、理论与实践对象结合的思维实质93

二、理论与实践对象结合的逻辑方法94

三、理论与实践对象结合的重点内容96

四、理论创新须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101

第四节 理论与实践对象结合的误区105

一、以创新为名,否定基本原理105

二、超越一般原理自身的界限106

三、把个别原理绝对化108

四、以抽象代替具体109

五、以偏概全,恶性循环111

第七章 理性感知模式112

第一节 理性感知的特点112

一、在认识目标方面,理性感知有明确的认识目标113

二、在认识深度方面,理性感知有其透视性和深邃性113

三、在认识能动性方面,理性感知使主体的认识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13

第二节 理性感知模式的构成113

一、专注114

二、设问115

三、察征117

四、联结119

五、比较121

六、推断124

第三节 理性感知的类型127

一、阐发型127

二、开拓型128

三、保守型130

四、扭曲型135

第四节 理性感知的误区137

一、以个人利害为准,罔顾事情真相137

二、先定下调子,后去找材料137

三、浮光掠影,粗枝大叶138

四、听一面之词,偏听偏信138

五、刚愎自用,自以为是138

第八章 理性彻悟模式140

第一节 理性彻悟模式是透彻认识客体的范畴体系140

一、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140

二、理性彻悟模式的含义和特点142

三、理性彻悟模式提出的根据143

第二节 理性彻悟模式的层次结构144

一、理性彻悟模式结构之确立的依据144

二、理性彻悟模式之第一层次——“存在基础”145

三、理性彻悟模式之第二层次——“运动机理”156

四、理性彻悟模式之第三层次——“变化过程”176

第三节 理性彻悟模式的意义189

一、理性彻悟模式体现了正反合的辩证否定原理189

二、理性彻悟模式展示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新路子191

三、理性彻悟模式为从实际出发、探索事物的特殊规律提供了一个逻辑范畴体系194

第九章 实践观念模式196

第一节 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及其统一196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观念196

二、实践观念与理论观念的关系198

第二节 实践观念模式之界定199

一、实践观念模式的含义和特征199

二、实践观念模式的基本内容199

第三节 实践目标体系的基本要求201

一、目标确立之客观可行性201

二、实践方法的具体适宜性202

三、实践过程的有序性203

四、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204

五、实践结果的有效性204

第四节 实践方法的辩证规定205

一、把握条件与创立机制的统一206

二、坚持对立面的内在的否定的统一210

三、找准关键与照顾一般的统一216

四、权衡得失与兴利除弊的统一221

五、加大力度与保持适度的统一227

六、注重发展与固本求远的统一232

七、勇于革新与稳步推进的统一237

八、发展自己与发展对方的统一242

九、原则坚定与方法灵活的统一246

第十章 执行政策思路问题的探讨250

第一节 执行政策与理论应用的关系250

一、执行政策的特殊性250

二、执行政策与理论应用本质上的一致性251

第二节 执行政策思路的内涵和实质253

一、指导方针253

二、具体目标253

三、工作重点和基本步骤253

四、基本措施254

第三节 执行政策思路之确立的基本环节254

一、明确政策方向254

二、分析自身状况256

三、采取相应措施257

四、进一步论证和完善260

第四节 执行政策思路之确立的基本原则261

一、政策一般与自身特殊性相结合262

二、微观条件与宏观要求相结合264

三、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相结合267

四、立足现实与开拓未来相结合271

五、目标的专一性与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273

第五节 执行政策正确思路之确立的必要保证277

一、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独立性之间的关系277

二、正确把握总理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的关系278

三、正确把握执行政策中的对立倾向之间的关系281

第十一章 理论应用中主体的创造性思维283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是理论应用的本质要求283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84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286

第二节 理论应用中创造性思维内在的辩证关系287

一、对科学原理:既要遵循,又要敢于突破287

二、在思维走向上:既要求异,又要趋同288

三、在认识方式上:既要富有想象,又要注重实证289

四、在对待与他人的关系上:既要自持己见,又要虚心汲取290

第三节 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292

一、直觉的魅力292

二、直觉和逻辑思维294

三、注意直觉能力的培养296

第十二章 理论应用中主体应具有的心理素质298

第一节 崇高的生活目的298

一、理论应用的内在动力298

二、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观念301

第二节 高度的责任感304

一、理论应用的调控杠杆304

二、责任感在理论应用中的表现形式305

第三节 坚强的自信心和毅力307

一、理论应用的精神依托307

二、自信心和毅力相辅而成309

三、自信心和偏执的界限310

第四节 谦逊的态度311

一、理论应用成功的保证311

二、谦逊的表现形式312

三、在胜利面前保持谦逊态度的极端重要性313

第十三章 理论应用的归宿和检验316

第一节 理论应用的最终目的316

一、最终目的之规定316

二、最终目的实现之根本中介和途径317

第二节 理论应用的检验320

一、检验的标准体系320

二、检验的一般内容和过程322

第三节 在“反复”中实现理论应用的归宿325

一、坚持客观性原则,决不囿于成见325

二、坚持群众观点,高度重视群众反映326

三、要善于反思,不断探索327

跋329

附录一:《立足条件,把握机遇》333

附录二:《论毛泽东的辩证思维》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