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 张福贵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重新确认1

第一节“现代文学”的危机与症候1

一、“现代文学”,研究的三大症候1

二、历史的通俗化与历史的庸俗化9

三、现代文学史写作制约13

第二节“现代文学史”的典范书写与反思16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问题16

二、革命史与文学史的契合:唐弢的文学史观22

三、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观的本质特征与思想源流30

四、新文学与知识者及知识者话语37

五、阶级斗争的祛魅与复位45

第三节“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意义59

一、从“时间”,返回到“意义”59

二、民元作为民国文学史起点的意义与价值64

三、“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的分期与差异73

四、“民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105

五、“民国文学”研究的追问与反思121

第二章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化趋向127

第一节 关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解127

一、关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哲学前提:承认人类文化的同一性127

二、关于“中国特色”的逻辑辨析:不能误读为“特殊国情”132

第二节 如何使传统中国人变成现代中国人138

一、两种倾向:单纯政治意识与单纯传统道德138

二、两个命题:人类意识的同一性与人类文化的时代性140

三、人类生存的悲剧历程——悲剧艺术形态的历史批评143

四、萧红文学的人类性价值149

第三节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153

一、文化的安全与“不安全”:当下思想文化状态的表里154

二、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156

三、文化安全的主动策略:文化软实力的本质理解161

第三章 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的思想构建167

第一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异端思想167

一、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167

二、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172

三、农民“国民性”的文学想象与塑造178

四、文学“暴力”的意识形态性188

第二节“革命文学”的思想整理与精神挖掘197

一、中国30年代“革命小说”价值的再认识197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偏瘫——困乏的工人小说202

三、“启蒙文学”:“自由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对峙208

第三节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同216

一、革命的“三角恋”217

二、革命的“父权”224

第四章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学回叙228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重评228

一、终极关怀与终极审判:物化时代的灵魂拯救与现实批判228

二、世俗人生:经济神话中的欲望表演231

三、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感与虚幻性234

四、“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236

五、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245

第二节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主题批评252

一、“五四”时期:女性意识在道德层次的最初觉悟252

二、30—40年代:女性意识在政治层次的消除255

三、“文革”后时期:女性意识的复归、强化与超越256

第三节 当代都市小说的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264

一、都市渴望:源于一种都市情结264

二、精神的拯救与灵魂的拷问:必要的反都市情结观照267

三、双生性: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如影随形269

第五章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观的诗学世界272

第一节 民族解放战争的大众诗歌272

一、民族激情的迸发272

二、民族危亡的呐喊274

三、民族形式的探索275

四、民族意识的强化277

第二节 新中国诗歌的政治与抒情281

一、诗美原则的误区:为政治服务282

二、诗人不同形态的时代性表现285

三、反差悬殊的艺术真实287

四、历史价值与个体情感双重真实之诗289

五、无产阶级阴影下个体自我的在劫难逃295

六、病态的英雄崇拜297

第三节 九叶诗人的诗学价值与意义300

一、诗歌功能:时代与自我的平衡感受300

二、艺术原则:情感的理性化过程302

三、审美风格:朦胧与静穆之美303

第四节 从中西诗歌比较看穆木天早期诗歌世界306

一、诗之本体: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307

二、诗之对象: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309

三、诗之手段:通感与比兴312

四、诗之情调:世纪末情绪与忧国思乡之心315

第五节 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317

一、起点:时代的激情与战士的情怀318

二、转折:历史的理性与诗人的反思319

三、超越:人类的智慧与哲人的境界322

第六章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本阐释325

第一节 革命“圣经”中的叙事成规:重读《保卫延安》325

一、“延安”的内部图景326

二、“革命教义”的召唤330

三、历史的文化资本333

第二节 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337

一、《青春之歌》的经典化构成与“模式化”的重新理解337

二、《青春之歌》对“模式”的运用与文学史意义340

第三节 港台女作家疏远的语言世界345

一、叙述语言的质感346

二、叙述语言的诗意348

三、叙述语言的拓展351

第四节 苏童小说的“空间诗学”352

一、老街的记忆与虚构354

二、细节的“怪异”与“反常”355

三、历史的抗争与顺从357

索引363

后记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