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分论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分论研究
  • 邱兴隆,杨凯主编;韩光军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32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28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关于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若干问题1

目录1

编辑说明1

(一)本罪主体的定义3

一、丢失枪支不报罪主体的认定3

(二)本罪主体的范围6

二、丢失枪支不报罪客观方面的认定9

(一)丢失枪支的认定9

(二)“不及时报告”的认定12

(三)“严重后果”的认定19

三、丢失枪支不报罪罪过形式的认定29

(一)学说的现状29

(二)学说的评析30

四、丢失枪支不报罪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的认定43

(一)丢失枪支不报罪与遗失武器装备罪界限的认定43

(二)罪数形态的认定44

(三)刑罚适用的认定45

Ⅱ.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46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述48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与特征48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适用55

二、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61

(一)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62

(二)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71

(三)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75

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之探讨79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条件79

(二)“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定性问题研究86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的共同犯罪问题88

Ⅲ.破产犯罪研究93

一、概述95

(一)破产与破产犯罪的历史沿革95

(二)设立破产犯罪的必要性98

(三)破产犯罪的概念辨析101

二、破产犯罪的构成特征104

(一)破产犯罪的客体104

(二)破产犯罪的客观方面105

(三)破产犯罪的主体111

(四)破产犯罪的主观方面114

三、破产犯罪的立法模式和刑罚配置118

(一)破产犯罪的立法模式118

(二)破产犯罪的刑罚配置123

四、破产犯罪的具体立法建议128

(一)破产实体犯罪128

(二)破产程序犯罪136

Ⅳ.论证券犯罪143

(一)证券的概念和特征144

一、证券、证券市场与证券犯罪144

(二)证券市场145

(三)证券市场与证券犯罪150

(一)美、英、日等国对证券犯罪的规定152

二、美国、英国、日本及港、台地区对证券犯罪的规定概述152

(二)香港、台湾对证券犯罪的规定158

三、我国证券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分析161

(一)我国证券犯罪的概念161

(二)我国证券犯罪的构成特征分析169

四、我国证券刑事立法分析及其完善173

(一)我国证券刑事立法历史发展简述173

(二)我国证券犯罪个罪分析及罪名体系的完善175

(三)我国证券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分析及其完善188

(四)我国证券刑事立法模式分析及其完善192

Ⅴ.论期货犯罪197

(一)期货犯罪的概念198

一、期货犯罪的概念及我国当前期货犯罪的特点198

(二)我国当前期货犯罪的特点201

二、期货犯罪的犯罪构成204

(一)期货犯罪的犯罪客体205

(二)期货犯罪的客观方面206

(三)期货犯罪的主观方面209

(四)期货犯罪的犯罪主体211

三、我国期货犯罪刑事立法评析及完善213

(一)我国期货犯罪个罪分析及立法完善213

(二)我国期货犯罪的刑罚分析及立法完善229

(三)我国期货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探析234

Ⅵ.论绑架罪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240

(一)绑架罪犯罪客体的认定242

一、绑架罪构成要件的认定242

(二)绑架罪犯罪行为的认定245

(三)绑架罪犯罪目的的认定252

(一)绑架罪犯罪中止的认定255

二、绑架罪犯罪形态的认定255

(二)绑架罪共同犯罪的认定257

(三)绑架罪加重形态的认定261

三、绑架罪的立法完善281

(一)刑法第239条第2款的完善281

(二)减轻处罚规定的完善282

(三)绑架罪法定刑的完善283

Ⅶ.论入户抢劫286

一、关于“户”的理解290

二、对三种语境下的“入户抢劫”的分析295

(一)定罪语境下的“入户抢劫”(罪之加重)296

(二)量刑语境下的“入户抢劫”(宣告刑之加重)311

(三)配刑论语境下的“入户抢劫”(法定刑之加重)317

三、结语325

Ⅷ.伪证罪争议问题研究331

一、伪证罪对象问题332

(一)学说述评333

(二)笔者的观点337

二、伪证罪的客体问题337

(一)学说述评338

(二)笔者的观点342

(一)记录人作为伪证罪的主体是否恰当345

三、伪证罪的主体问题345

(二)被害人能否成为伪证罪的主体352

四、伪证罪的犯罪目的问题355

(一)学说概览356

(二)笔者的观点358

五、伪证罪的定义问题361

(一)学说述评361

(二)笔者的观点367

Ⅸ.计算机犯罪客观方面研究369

一、计算机犯罪的基本问题373

(一)计算机的价值分析374

(二)计算机犯罪的定义377

(三)我国刑法直接保护计算机基础性价值378

二、计算机犯罪的特定前提——违反国家规定381

(一)“国家规定”概览381

(二)计算机犯罪特定前提的确定384

三、计算机犯罪的犯罪对象387

(一)从计算机术语的角度探讨计算机犯罪的对象388

(二)从犯罪行为直接侵害计算机基础性价值的角度认定犯罪对象396

四、计算机犯罪的危害行为398

(一)实施危害行为的可能性399

(二)危害行为的表征与认定400

(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危害结果406

五、计算机犯罪的危害结果406

(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的危害结果408

(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应用程序罪的危害结果409

(四)非法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罪的危害结果410

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研究412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透视414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背景414

(二)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必要性416

(三)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可行性418

(四)对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之刑事立法的析评423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一般特征429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一种非完全意义上的、广义上的经济犯罪430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一种非完全意义上的法定犯罪431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害对象的公益性和具体受害人的不完全确定性432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危害结果的严重性与不完全可量化性432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特征434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特征434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特征436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特征444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特征447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454

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认定与立法完善454

(二)本罪与他罪的区别456

(三)完善刑法第338条立法的建议457

Ⅺ.共同受贿犯罪的若干问题460

(一)否定说的提出461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共犯461

(二)直接的反驳:否定说的谬误463

(三)共同犯罪理论的展开:无身份者可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犯468

二、国家工作人员与单位共同受贿的认定473

(一)单位能否成立共同犯罪473

(二)国家工作人员与单位共同受贿的罪名确定475

三、国家工作人员及与其他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479

(一)关于片面共同犯罪479

(二)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482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483

(四)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486

(五)国家工作人员与密切关系人共同受贿的认定490

四、受贿罪、行贿罪的帮助犯与介绍贿赂罪的实行犯的界限493

(一)通说列举的介绍贿赂罪的实行行为就是受贿罪、行贿罪成立时的帮助行为,这是相似性的表现496

(二)受贿罪、行贿罪成立时的帮助行为不应当是介绍贿赂罪的实行行为,这是独立性的表现496

五、共同受贿犯罪的特征与处罚原则498

(一)共同受贿犯罪的特征498

(二)共同受贿犯罪的处罚原则499

Ⅻ.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503

一、玩忽职守罪的历史沿革及外国立法评述506

(一)中国关于玩忽职守罪的立法发展506

(二)外国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刑事立法511

二、玩忽职守罪的主体521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界定521

(二)玩忽职守罪主体范围的界定527

(三)玩忽职守罪主体立法的缺陷与完善529

三、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536

(一)复杂罪过抑或单一罪过536

(二)玩忽职守罪罪过的认定542

(三)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立法缺陷及完善545

(一)对玩忽职守罪中的“重大损失”的界定549

四、玩忽职守罪中的“重大损失”——玩忽职守罪客观方面难点专析549

(二)“遭受重大损失”的时间认定552

ⅩⅢ.私放在押人员罪研究557

一、史篇560

(一)私放在押人员罪的起源560

(二)中国历代本罪规定的述评562

(三)新中国成立后本罪规定的演变569

(一)罪名及概念辨正572

二、罪篇(1)572

(二)犯罪构成诸要件评析576

三、罪篇(2)593

(一)犯罪构成及犯罪形态界分593

(二)此罪与彼罪之界限596

(三)特殊情形之认定600

(四)一罪与数罪问题605

四、刑篇608

(一)配刑原则之分析608

(二)刑种缺失之完善6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