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医话精选【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明清医话精选
  • 陈计存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260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644页
  • 主题词:医案-汇编-中国-明代;医案-汇编-中国-清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清医话精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明理篇3

医贵读书择善清 俞廷举3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清 李文荣10

尽信书不如无书明 黄承昊15

业医者须深究古法清 吴鞠通21

习医尤在潜心《灵》、《素》清 徐延祚22

为医应明彻阴阳清 邵宝成23

《伤寒论》须善读为益清 黄凯钧25

《伤寒论》中“寒”字有时须作“热”字看清 徐延祚26

气血精神论清 周学海28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清 周学海38

先天真水论清 臧达德39

先天相火论清 臧达德41

阴虚阳虚论清 臧达德42

推本阴阳明 盛 寅43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明 盛 寅45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明 盛 寅46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明 盛 寅48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明 盛 寅56

治病必求其本明 盛 寅59

治病之法惟求本为首务清 俞廷举64

治有层次先后清 俞廷举66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明 盛 寅67

反佐以取之明 盛 寅69

承制生化论清 周学海72

升降出入论清 周学海82

营卫者生身之关键清 赵晴初92

燥湿同形同病清 周学海93

寒热同形同病清 周学海96

寒热真假辨析清 俞廷举97

治杂证当明气血痰郁清 徐延祚99

治诸气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明 王肯堂100

虚实补泻论清 周学海101

浊气在上不可漫升明 裴一中112

补虚当明五脏六腑体用治法清 吴鞠通113

知治法当然又知治法之所以然明 盛寅115

医者以见证为治本清 徐延祚116

治病何者为难清 黄凯钧117

为医者不可偏执一家清 徐延祚118

血脱益气即是气脱益气清 俞廷举120

下真寒上假热明 裴一中121

阳虚、气虚、阴虚、血虚各自有别明 裴一中122

实火可泻虚火可补清 臧达德123

脾胃纵横谈明 黄承昊125

脾胃者化水谷而生元气也清 裴一中129

后天脾胃论清 臧达德133

治脾胃莫精于升降清 徐延祚135

节饮食者却病之良方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 清 沈萍如136

扶胃气乃补虚之要明 裴一中138

论先调治脾胃后用本病之药明 裴一中140

脾肾之气交通水谷自然克化明 王肯堂143

肾虚之脾虚病明 裴一中145

补肾补脾法当并行清 俞廷举146

肾燥不合有至理清 赵晴初147

男子热入血室论清 沈萍如148

病有浅深明 裴一中150

久病后不可恣投以药明 裴一中151

人之火病独多清 王学权153

补阴则火降而痰消明 黄承昊154

认证的确药有次第清 许豫和155

病本于痰必以治痰为首务明 裴一中156

治法杂记清 徐延祚157

有方必有法清 赵晴初159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胀明 王肯堂160

痰由津液所聚明 王肯堂161

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明 王肯堂164

寒因热用 热因寒用明 盛 寅165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清 徐延祚166

病者之言可据乎明 裴一中167

诊脉篇171

医以切脉为最要清 周声溢171

医学三要而脉尤重清 毛祥麟173

四诊惟脉最难清 吴鞠通175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清 徐延祚176

辨别脉象至为精细清 陆以湉177

精熟缓脉方知诸病脉清 徐延祚180

脉有单按总按不同清 周学海181

脉有线有吉有凶清 周学海183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清 周学海184

脉有浮沉起伏中途变易清 周学海185

论脉浮小细软属营虚清 沈明宗186

补肾阴肾阳当求于尺脉清 臧达德187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清 周学海188

数脉反不宜清散说清 周学海189

弦脉反为去象说清 周学海190

牢脉本义清 周学海191

濡弱二脉辨清 周学海193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清 周学海194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清 周学海195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清 周学海196

阴盛阴虚脉证辨清 周学海197

滑脉多主痰清 赵晴初199

弦者气结滑者血凝明 王肯堂200

脉见歇止有吉有凶清 赵晴初201

痛必兼脉证而察之明 张景岳202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清 周学海203

脉以胃气为主清 俞廷举204

脉有相似宜辨清 俞廷举205

微细两脉阴阳各异清 徐延祚206

证治篇209

治疫两大法门清 陆以湉209

感冒不可轻易发表明 黄承昊211

发热有阳陷入阴者有阳浮于外者清 陆以湉212

病症阴阳疑似最难辨别清 陆以湉214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清 周学海216

阴虚注夏 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清 周学海217

注冬乃脾肾之阳两虚清 周学海218

暑月大热症非急清下不可 清 陈廷儒220

论痓不当以刚柔分虚实清 周学海221

暑有阴阳不可不辨清 黄凯钧223

论暑月吐泻初起须用黄连香薷饮清 许豫和224

治伏暑用温补祸不旋踵清 黄凯钧226

利小便莫拘于一法清 周学海227

小便不通是气化不行明 王肯堂229

二便俱秘只利大便明 王肯堂231

大便不通亦有虚寒证清 陈廷儒232

灸水分为治水肿至捷良法明 王肯堂234

泄泻必加七味白术汤明 王肯堂235

泄泻亦有肾阴伤者清 陈廷儒239

泄泻其治法有九明 李念莪241

治泄泻宜加风药清 黄凯钧242

林林总总话痢疾清 许豫和243

痢无止法清 黄凯钧246

论痢疾当调气和血、升清降浊清 黄凯钧247

山阴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释清 沈萍如249

痢疾有表里寒热虚实之殊清 陈廷儒250

五色痢法当温补清 陆以湉252

咳嗽当分内伤外感清 黄凯钧254

咳嗽者为内气之不宁清 周学海255

咳嗽主于肺而治不在于肺清 臧达德258

治弱证咳嗽吐血总要认定水弱、火弱清 徐延祚259

咳嗽虽责之肺而治法不专在肺清 陈廷儒260

咳嗽大半由火来克金清 陆以活261

咳嗽吐血为大肠火逆清 陈廷儒262

喘之为病其类有四清 周学海263

哮喘肺实少而肺虚多清 黄凯钧266

喘与肿即谓之肾家病明 裴一中267

水升火降则喘自定清 臧达德268

喘分虚实须细辨明 王肯堂269

喘因伏暑当用石膏清 陈廷儒272

中风最宜辨闭脱明 王肯堂273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清 周学海277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清 周学海279

卒中用药谈明 黄承昊280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清 李文荣282

中风治法以气与血为本清 陈廷儒285

诸血证并非皆血热妄行明 王肯堂286

治呕血宜降气行血补肝明 王肯堂288

肝病为患虚者多清 陆以活290

呕吐虚寒痼疾非重用附子不为功清 陈廷儒292

吐酸属寒少而属热多清 李文荣293

治吐血有宜苦寒者有戒苦寒者清 陆以湉294

吐血非阴虚则阳虚清 臧达德296

眩晕有阴阳虚实之分清 陈廷儒297

治头痛尤在养血明 王肯堂298

头痛所因不尽属于头清 陈廷儒300

心胸胃脘胁腹诸痛辨明 李念莪301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清 周学海302

五脏失治皆为心痛之病明 李念莪304

治腹痛顽症法当标本兼顾清 陈廷儒305

少腹痛亦有火证清 陈廷儒306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清 周学海307

胁痛非得利不愈明 王肯堂308

胁痛当辨左右清 陆以湉309

腰痛而治胃明 裴一中310

治腰痛必究其受病之源明 王肯堂311

治腿痛应益气养血行瘀清 陈廷儒313

腿病不可专治一端清 陆以湉314

遗精亦有因心、肺、脾、胃之不足者清 陈廷儒316

遗精白浊皆由心肾两虚辨清 杜铜峰 吴菱山317

淋浊新久多数于热清 陈廷儒318

淋闭主乎心、肾、脾、肺清 杜铜峰319

淋病与浊病所出之道不同清 王损庵320

赤白浊不宜妄用利水明 王肯堂322

患怔忡而治胃明 裴一中323

治虚劳须知变通明 裴一中324

湿温如疟证清 沈萍如326

鼓症各有寒热虚实之分清 黄凯钧329

水肿阳虚阴虚总以健脾为主清 陈廷儒330

噎膈反胃虚寒者当以缓治清 陈廷儒331

阴亏火盛致关格清 陆以湉333

噎膈症其因有三清 黄凯钧334

喧食为阴衰于下 阳结于上清 吴鞠通335

痿症与肺痿名同而路别清 黄凯钧338

痿?当攻补兼施清 许豫和339

痿因湿热当泻南方补北方清 陈廷儒340

治消无分上、中、下清 臧达德341

肝病不可专用破气清 李文荣343

善治肝者不专治肝清 张景焘345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清 周学海347

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清 王泰林348

肝气为患有虚实之分清 陆以湉351

治疸须分新久清 王损庵353

黄疸、黑疸所因不同清 周学海354

睡眠安与不安肝主之清 周声溢356

自汗不可概作阳虚治清 陈廷儒357

治阳虚发热当引火归原清 黄凯钧358

治阴虚发热六味汤未尽善也清 黄凯钧359

现身说法论虚损明 黄承昊360

虚劳阳虚者多 阴虚者少清 吴鞠通365

虚劳吐痰当治其本清 臧达德367

治虚劳扶脾保肺两不可缺清 俞廷举368

治气血两损弱证虽屡变 所药不变清 陈廷儒369

诸虫症根乎湿热必因于风清 沈萍如370

治乳痈溃烂应以黄芪益气生肌为君明 王肯堂372

有一病即有一法药味不可乱投清 陈廷儒374

妇人病无定情,治无定法清 陈廷儒377

治妇人亦应有是病始用是药清 陈廷儒378

胎动不可专用参术清 陈廷儒380

调经不可专用四物汤清 臧达德381

经闭不可概用通经破血之药清 臧达德383

妇人崩漏有虚实之分清 陈廷儒385

妇人血崩之因非止一端清 臧达德386

赤白带下皆应五脏之色清 臧达德387

妇人夜间发热不可直进滋阴降火明 王肯堂388

保胎以清热养血为主清 臧达德389

莫谓产后无实热明 裴一中391

产后不可泥于温补清 陈廷儒392

产后类中风不可用祛风之药清 臧达德395

产后真中风乃气血之虚清 臧达德396

产后不可恣用归芎清 吴鞠通397

妇科简效方十九则明 王肯堂398

妇人虚损成病者十之八九清 臧达德400

风痰四时皆有,乳儿最多清 许豫和402

惊风发搐当清痰热、平肝风清 许豫和403

小儿急惊风病在腑慢惊风病在脏清 黄凯钧405

目病慎用辛凉苦寒之剂明 黄承昊406

目中起星宜初起即治清 陆以湉407

目赤有寒热虚实之辨清 陈廷儒409

两眼间作痛为心血虚寒清 陈廷儒411

治疝痛应分新久虚实清 陈廷儒412

论疮疡必有郁火清 黄凯钧413

耳聋病老年人与少年人治法各异明 喻嘉言414

调补须兼行气血、散结滞清 周学海415

少阳三禁辨清 周学海416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清 周学海418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非易清 周学海419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清 周学海42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清 徐延祚423

欲保其阴必速去其病清 徐延祚425

五脏皆能令人汗出清 沈尊水426

惊则安其神 恐则定其志清 王损庵428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清 周学海429

腹中热如汤火是瘀血之所为清 周学海431

伏邪皆在膜原清 周学海432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清 周学海434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清 周学海435

良工先治实后治虚清 王祥麟436

论诊病须知四诊清 李文荣437

真寒似热应引火归原清.陈廷儒439

寒热似寒不可妄投热剂清.陈廷儒440

调寝食在医药之先清.梅公燮442

妇女经闭不可专事通经清.陈廷儒444

病去不得妄加攻补明.裴一中445

补而不滞清而得当清.许豫和446

方药篇449

用药如用兵明.裴一中449

用药杂谈明.马时可451

用药之要在明经界清.孟今氏458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清.周学海462

欲阳旺阴生必用阴药为之引导清.周学海463

医余谈用药明.程林464

药治杂记清.徐延祚470

药以养生亦以伤生清.陆以湉472

古今名医用药巧思清.陆以湉473

用药当权衡剂量清.吴鞠通478

用大寒大热药要有凭据不可意度清.俞廷举481

品药杂谈明.黄承昊482

论用药不可专执本草之主治明.裴一中494

用药当明体用清.许豫和495

五脏致病用药说清.黄凯钧497

治病用药应宽猛得宜清 张景涛501

应随证立方而非立方以待病清 赵晴初502

始于用方终至于无俟于方清 许豫和503

拘方治病病必殆清 赵晴初505

方剂不可妄投清 周声溢506

四君子汤组方之妙义清 吴鞠通508

加减参苏饮治感冒最为稳妥清 沈萍如509

十全大补愈盗汗清 陈廷儒511

用补中益气汤应着眼于“中气”明 裴一中512

药察气味方贵简净清 俞廷举513

补中益气汤温能除大热清 许豫和514

补中益气汤治腹痛明 黄承昊516

补中益气丸治愈指麻明 黄承昊517

治脱肛不可率用补中益气汤清 陈廷儒519

六味丸加味治不梦而遗精明 黄承昊520

妙哉!秘传资生丸清 沈萍如521

枳术丸之妙义清 许豫和522

论治疫症达原饮太烈清 黄凯钧523

气滞血郁日久岂能用逍遥散清 吴鞠通525

论初诊用药清 李文荣526

药对证而增剧必有所因清 周学海528

开手即补乃法东垣、介宾清 黄凯钧530

丸服补剂当审气体之所宜清 陆以湉531

人参解清 许豫和535

补药不可轻用清 周声溢537

人参补五脏之阳明 王肯堂539

人参有益亦有损清 李文荣542

四时感冒虚脱证非人参不起清 陈廷儒543

肺热阴虚不可用人参明 裴一中544

暑病有宜用参者论清 王德森552

摄养精气不足衰证参茸为要药清 陈廷儒553

论湿温症用药之误清 王德森555

暑风用药宜轻清宣解清 陆以湉557

温热病用白虚汤并不伤人清 陆以湉558

消渴不可概用凉药明 王肯堂560

非西瓜则伏暑不消清 陆以湉561

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倾刻清 陆以湉562

论金匮肾气汤误用则伤人清 李文荣563

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清 徐延祚564

论用大黄清 黄凯钧565

自汗者不可悉用黄芪、浮麦清 吴鞠通566

柴胡非医劳损药清 吴鞠通567

甘草性守而不走清 吴鞠通569

芍药为开阴结之品清 吴鞠通570

桂枝汤可以治大气清 周声溢571

桂枝为补中益气之要药清 吴鞠通571

桂枝为诸药先聘通使清 徐延祚572

枳实走幽门 枳壳走贲门清 吴鞠通574

细辛主明目利窍清 吴鞠通575

肺经有热者忌用白芥子清 吴鞠通576

五味子功在降入清 赵晴初577

木通不宜多用清 赵晴初577

炮姜为损津液第一药清 许豫和580

附子、吴茱萸、干姜为三阴斩关夺命之将清 沈萍如582

大剂附子治脱阳遗精明 盛 寅583

黄芩、天花粉为日用恒需之药清 沈萍如583

马齿苋可宣通血脉清 沈萍如585

心胸痛虚寒证应重用炙甘草清 陈廷儒586

治杨梅应重用土茯苓清 李文荣587

黑芝麻秸之妙用清 李文荣588

血见黑则止清 赵晴初589

蔓菁乃菜中之奇品清 沈萍如590

虚弱人服药当在未病之先清 张景涛591

善摄生者可保全其生清 黄承昊593

养生当以养阴为首务论清 沈萍如600

养生当知饮食宜忌清 黄承昊601

痰湿证当忌食猪肉清 赵晴初610

鸡蛋能祛喉风清 赵晴初611

煎法失度其药不效清 吴鞠通612

外治之方佐内治之不逮清 徐延祚613

附:一、古今重量单位换算618

二、古今容量单位换算6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