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自学指南【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自学指南
  • 卢国勋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251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646页
  • 主题词:中医学 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自学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医学史3

一、扁鹊的故事3

上篇 基础理论3

二、第一部中医医学专著4

三、张仲景和华佗的传说5

四、中医大发展的朝代5

五、李时珍与《本草纲目》6

六、温病学说的形成7

七、中医近、现代发展简史7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8

一、阴阳学说8

二、五行学说9

第三节 气、血、精、津液、神11

一、气11

三、精13

二、血13

四、津液14

五、神14

第二章 四诊16

一、望诊16

二、闻诊19

三、问诊19

四、切诊20

第三章 八纲24

一、表里24

二、寒热25

三、虚实26

四、阴阳27

第四章 病因28

一、外因28

四、滋阴33

二、内因33

三、不内外因37

第五章 脏腑辨证38

第一节 心与小肠39

一、心的生理和病理39

二、小肠的生理和病理40

三、辨证论治40

第二节 肝与胆43

一、肝的生理和病理43

二、胆的生理和病理46

三、辨证论治46

一、脾的生理和病理49

第三节 脾与胃49

二、胃的生理和病理52

三、辨证论治52

第四节 肺与大肠57

一、肺的生理和病理57

二、大肠的生理和病理58

三、辨证论治59

四、小结62

第五节 肾与膀胱62

一、肾的生理和病理63

四、辨证论治66

二、膀胱的生理和病理66

三、肾与膀胱生理和病理归纳66

第一节 六经辨证74

一、太阳经证74

第六章 外感病辨证论治74

二、阳明病证75

三、少阳病证76

四、太阴病证76

五、少阴病证76

六、厥阴病证77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77

一、卫分病证78

二、气分病证79

三、营分病证79

五、气血两燔80

四、血分病证80

第三节 三焦辨证81

第七章 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82

第一节 治疗原则82

一、整体观82

二、治病求本83

三、正治法与反治法84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证结合85

五、预防为主86

第二节 治疗方法86

三、下法87

一、汗法87

二、吐法87

四、和法88

五、温法89

六、清法89

七、补法90

八、消法91

九、理气法91

十二、祛痰法92

十、理血法92

十一、祛湿法92

十三、固涩法93

十四、熄风法94

十五、安神法94

一、中药的命名95

第八章 中药95

第一节 概述95

二、中药的炮制96

三、中药的性能96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98

五、中药汤剂煎煮的注意事项100

第二节 解表药101

一、辛温解表药101

二、辛凉解表药108

第三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114

一、温化寒痰药114

二、止咳平喘药121

第四节 清热药126

一、清热泻火药126

二、清热解毒药132

三、清热燥湿药146

四、清热凉血药151

五、清虚热药155

第四节 祛风湿药156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162

第六节 温寒药165

第七节 利尿逐水药171

一、利尿药171

二、逐水药181

第八节 理气药184

第九节 理血药191

一、止血药191

二、活血化瘀药200

一、凉开药211

第十节 芳香开窍药211

二、温开药212

第十一节 安神药214

一、重镇安神药214

二、养心安神药216

第十二节 平肝熄风药219

第十三节 补养药224

一、补气药224

二、补血药232

三、补阴药235

四、助阳药245

第十四节 固涩药251

第十五节 消导药259

第十六节 泻下药262

一、润下药262

二、攻下药263

第十七节 驱虫药265

第十八节 外用药270

【附1】 脏腑用药简介275

【附2】 辨“病”用药简介277

第九章 方剂283

第一节 概述283

一、方剂的定义283

二、方剂的组成284

一、辛温解表288

第二节 解表剂288

二、辛凉解表291

三、扶正解表293

第三节 泻下剂293

一、寒下294

二、温下296

三、润下296

四、逐水298

五、攻补兼施299

第四节 和解剂300

一、和解少阳300

二、调和肝脾303

一、温中祛寒305

三、调和肠胃305

第五节 温里剂305

二、回阳救逆308

三、温以散寒310

第六节 清热剂311

一、清气分热311

二、清营凉血313

三、气血两清314

四、清热解毒315

五、清脏腑热316

六、清热祛暑320

七、清热润燥322

八、清虚热324

第七节 表里双解剂325

一、解表攻里326

二、解表清里326

三、解表温里327

第八节 补益剂327

一、补气327

二、补血332

三、气血双补334

五、补阳341

第九节 消散剂344

一、消食导滞344

二、消痞化积345

三、排石化石347

一、行气348

第十节 理气剂348

二、降气351

第十一节 理血剂353

一、活血祛瘀353

二、止血360

第十二节 祛痰剂363

一、燥湿化痰363

二、温化寒痰364

三、宣肺化痰365

四、清热化痰365

五、润燥化痰367

六、祛风化痰367

第十三节 祛湿剂368

七、软坚消痰368

一、芳香化湿369

二、苦温燥湿369

三、清热祛湿370

四、利水渗湿372

五、温化水湿374

六、祛风胜湿377

第十四节 祛燥剂378

一、轻宣润燥379

二、滋阴润燥380

第十五节 治风剂381

一、疏散外风381

二、平肝熄风383

第十六节 固涩剂385

一、固表止汗386

二、敛肺止咳387

三、涩精止遗388

四、涩肠止泻389

五、固崩止带390

第十七节 安神剂392

一、重镇安神392

二、养心安神393

第十八节 开窍剂395

一、凉开395

二、温开397

第十九节 痈疡剂398

第二十节 驱虫剂401

第十章 中成药403

下篇 各科疾病433

第一章 传染病433

第一节 感冒433

一、风寒型433

二、风热型433

三、暑湿型434

四、风燥型434

五、外寒内热型435

六、体会435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35

三、营血型436

二、卫分营分同病436

一、卫分型436

四、恢复期437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437

一、卫气型437

二、气营型438

三、营血型438

四、体会440

第四节 伤寒440

一、卫分证440

二、气分证441

三、营血证441

四、正虚邪恋,余热不净441

一、湿热痢(急性痢疾)442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442

五、体会442

二、疫毒痢(急性中毒性痢疾)443

三、虚寒痢(慢性痢疾)443

四、休息痢(慢性痢疾)444

五、体会444

第六节 肝炎444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444

二、慢性肝炎446

三、体会448

第七节 其他448

一、疟疾448

二、肺结核449

一、急性支气管炎451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451

二、慢性支气管炎452

三、支气管哮喘453

四、支气管扩张455

五、胸膜炎456

六、肺炎457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458

一、慢性胃炎458

二、消化性溃疡460

三、肝硬变462

四、慢性胆囊炎465

五、胃下垂466

六、急性胃肠炎467

七、溃疡型结肠炎468

八、习惯性便秘469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471

一、风湿热471

二、风湿性心脏病472

三、病毒性心肌炎473

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474

五、肺原性心脏病476

六、高血压病477

七、低血压病478

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80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480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481

三、急性肾盂肾炎484

四、慢性肾盂肾炎485

五、泌尿系统结石486

六、慢性前列腺炎487

七、阳痿488

八、遗精和滑精491

九、早泄492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494

一、贫血494

二、白细胞减少症495

三、紫癜497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499

一、糖尿病499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500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02

四、甲状腺炎502

第八章 结缔组织疾病504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504

二、红斑狼疮505

三、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507

四、硬皮病509

五、结节性动脉炎511

六、干燥综合征511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513

一、偏头痛513

二、三叉神经痛514

三、面神经炎515

四、多发性神经炎516

五、坐骨神经痛517

六、癫痫518

七、重症肌无力519

八、震颤性麻痹520

九、脑血管意外521

第十章 精神性疾病526

一、神经衰弱526

二、老年性痴呆症528

第十一章 妇产科疾病529

一、外阴炎529

二、阴道炎530

三、慢性盆腔炎531

四、外阴白斑532

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33

六、闭经535

七、痛经536

八、倒经537

九、更年期综合征537

十、性冷淡539

十一、妊娠呕吐540

十二、先兆流产541

十三、不孕症542

十四、产后缺乳544

十五、产后关节痛545

十六、子宫脱垂545

十七、子宫肌瘤546

一、流行性腮腺炎548

第十二章 儿科疾病548

二、水痘549

三、风疹550

四、猩红热550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52

六、百日咳553

七、神经厌食症554

八、遗尿症555

第十三章 皮肤科疾病与性病557

一、荨麻疹557

二、药疹559

四、湿疹560

三、神经性皮炎560

五、带状疱疹562

六、扁平疣563

七、银屑病563

八、玫瑰糠疹565

九、脂溢性皮炎566

十、痤疮566

十一、丹毒567

十二、手足癣568

十三、斑秃569

十四、白塞综合征570

十五、淋病571

十六、尖锐湿疣571

一、睑缘炎574

第十四章 眼科疾病574

二、麦粒肿575

三、急性结膜炎576

四、病毒性角膜炎576

五、虹膜睫状体炎577

六、急性青光眼578

七、白内障579

八、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580

九、视神经炎581

十、视网膜色素变性582

十一、电光性眼炎583

二、急性卡他性中耳炎584

一、外耳道疖肿584

第十五章 耳鼻喉齿科疾病584

三、慢性卡他性中耳炎585

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586

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6

六、神经性聋587

七、突发性聋588

八、梅尼埃综合征589

九、急性鼻炎590

十、慢性鼻炎590

十一、过敏性鼻炎591

十二、萎缩性鼻炎592

十三、急性化脓性鼻窦炎592

十四、慢性鼻窦炎593

十五、鼻出血594

十六、急性咽炎596

十七、慢性咽炎596

十八、急性扁桃体炎597

十九、慢性扁桃体炎598

二十、急性喉炎598

二十一、慢性喉炎599

二十二、咽异感症600

二十三、牙痛601

二十四、复发性口腔溃疡602

第十六章 外科疾病604

一、急性阑尾炎604

二、肠梗阻605

三、急性乳腺炎606

四、乳腺囊性增生病607

五、血栓性静脉炎608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08

七、颈椎病610

第十七章 肿瘤611

一、肿瘤六大治法611

二、食管癌613

三、胃癌614

四、肝癌616

五、结肠癌617

六、肺癌618

七、宫颈癌619

八、乳腺癌621

九、白血病6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