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葆全主编;王昶等撰写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31241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97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10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六一诗话》(欧阳修)(一)1
【要籍概览】1
《欧公诗话》(欧阳修)(二)2
《温公续诗话》(司马光)(三)2
《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四)2
《迂叟诗话》(司马光)(五)2
《玉壶诗话》(文莹)(六)2
《中山诗话》(刘攽)(七)2
《刘贡父诗话》(刘攽)(八)3
《青琐诗话》(刘斧)(九)3
《东坡诗话》(旧题苏轼)(十)3
《诗病五事》(苏辙)(十一)4
《黄山谷诗话》(黄庭坚)(十二)4
《侯鲭诗话》(赵令畤)(十四)5
《后山诗话》(陈师道)(十五)5
《临汉隐居诗话》(魏泰)(十三)5
《陈辅之诗话》(陈辅)(十六)6
《潜溪诗眼》(范温)(十七)6
《蔡宽夫诗话》(蔡居厚)(十八)7
《诗史》(蔡居厚)(十九)7
《李希声诗话》(李?)(二○)7
《潘子真诗话》(潘淳)(二一)8
《洪驹父诗话》(洪刍)(二二)8
《王直方诗话》(王直方)(二三)8
《归叟诗话》(王直方)(二四)9
《兰台诗话》(王直方)(二五)9
《归叟诗文发源》(王直方)(二六)9
《诗文发源》(王直方)(二七)9
《唐子西语录》(唐庚语,强行父记)(二八)9
《西清诗话》(蔡绦)(二九)9
《冷斋夜话》(惠洪)(三二)10
《金玉诗话》(蔡绦)(三○)10
《百衲诗评》(蔡绦)(三一)10
《漫叟诗话》(阙名)(三三)11
《古今诗话》(李颀)(三四)11
《彦周诗话》(许?)(三五)11
《许彦周诗话》(许?)(三六)12
《优古堂诗话》(吴?,一说毛?)(三七)12
《石林诗话》(叶梦得)(三八)13
《竹坡诗话》(周紫芝)(三九)13
《紫微诗话》(吕本中)(四○)14
《童蒙诗训》(吕本中)(四一)14
《藏海诗话》(吴可)(四二)15
《艺苑雌黄》(严有翼)(四三)15
《垂虹诗话》(周知和)(四七)16
《松江诗话》(周知和)(四六)16
《集诸家老杜诗评》(方深道)(四五)16
《陵阳室中语》(韩驹语,范季随录)(四四)16
《汉皋诗话》(张某)(四八)17
《珊瑚钩诗话》(张表臣)(四九)17
《诗话总龟》(阮阅)(五○)17
《岁寒堂诗话》(张戒)(五一)18
《?溪诗话》(黄彻)(五二)19
《风月堂诗话》(朱弁)(五三)19
《观林诗话》(吴聿)(五四)20
《高斋诗话》(曾慥)(五五)20
《桐江诗话》(阙名)(五六)21
《三山老人语录》(胡舜陟)(五七)21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五八)21
《艇斋诗话》(曾季狸)(五九)22
《全唐诗话》(旧题尤袤)(六一)23
《唐诗记事》(计有功)(六○)23
《韵语阳秋》(葛立方)(六二)24
《环溪诗话》(吴沆)(六三)25
《庚溪诗话》(陈岩肖)(六四)25
《诗说隽永》(胡宗伋)(六五)26
《休斋诗话》(陈知柔)(六六)26
《容斋诗话》(洪迈)(六七)26
《二老堂诗话》(周必大)(六八)27
《诚斋诗话》(杨万里)(六九)27
《草堂诗话》(蔡梦弼)(七○)28
《杜工部草堂诗堂》(蔡梦弼)(七一)28
《履斋诗说》(孙奕)(七二)28
《剡溪诗话》(高似孙)(七三)28
《诗学规范》(张镃)(七四)28
《竹庄诗话》(何汶)(七七)29
《白石诗说》(姜夔)(七八)29
《臞翁诗评》(敖陶孙)(七六)29
《敖器之诗话》(敖陶孙)(七五)29
《白石道人诗说》(姜夔)(七九)31
《姜氏诗说》(姜夔)(八○)31
《沧浪诗话》(严羽)(八一)31
《吴氏诗话》(吴子良)(八二)32
《鹤林玉露》(罗大经)(八三)32
《后村诗话》(刘克庄)(八四)33
《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八五)33
《娱书堂诗话》(赵与虤)(八六)34
《玉林诗话》(黄升)(八七)35
《深雪偶谈》(方岳)(八八)35
《诗人玉屑》(魏庆之)(八九)35
《对床夜语》(范晞文)(九二)36
《浩然斋诗话》(周密)(九一)36
《弁阳诗话》(周密)(九○)36
《诗林广记》(蔡正孙)(九三)37
《诗谈》(阙名)(九四)37
《迂斋诗话》(阙名)(九五)37
《诗宪》(阙名)(九六)37
(以上宋)37
《滹南诗话》(王若虚)(九七)37
《梅涧诗话》(韦居安)(九八)38
《山房随笔》(蒋正子)(九九)38
《莲塘诗话》(祝诚)(一○○)39
《修辞鉴衡》(王构)(一○一)39
《诗法家数》(杨载)(一○二)39
《木天禁语》(范梈)(一○三)40
《诗学禁?》(范梈)(一○四)40
《吴礼部诗话》(吴师道)(一○七)41
《诗法正宗)(揭傒斯)(一○五)41
《诗宗正法眼藏》(揭傒斯)(一○六)41
《诗谱》(陈绎曾)(一○八)42
《唐才子传》(辛文房)(一○九)42
《诗法正论》(傅若金)(一一○)43
《东坡诗话录》(陈秀民)(一一一)43
《霏雪录》(刘绩)(一一二)43
(以上金元)44
《归田诗话》(瞿佑)(一一三)44
《存斋诗话》(瞿佑)(一一四)44
《妙集吟堂诗话》(瞿佑)(一一五)44
《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六)44
《怀麓堂诗话》(李东阳)(一一七)45
《余冬诗话》(何孟春)(一一八)45
《颐山诗话》(安磐)(一二○)46
杜甫诗语有骨气 (246
《南濠诗话》(都穆)(一一九)46
《谈艺录》(徐祯卿)(一二一)47
《存余堂诗话》(朱承爵)(一二二)47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一二三)48
《升庵诗话》(杨慎)(一二四)48
《诗话补遗》(杨慎)(一二五)49
《千里面谭》(杨慎)(一二六)49
《雪涛诗评》(江盈科)(一二七)49
《逸老堂诗话》(俞弁)(一二八)49
《四溟诗话》(谢榛)(一二九)50
《诗家直说》(谢榛)(一三○)51
《艺苑卮言》(王世贞)(一三一)51
《全唐诗说》(王世贞)(一三二)52
《明诗评》(王世贞)(一三三)52
《国朝诗评》(王世贞)(一三四)52
《诗源撮要》(张懋贤)(一三五)52
《骚坛秘语》(周履靖)(一三六)53
《艺圃撷余》(王世懋)(一三七)53
《蓉塘诗话》(姜南)(一四○)54
《诗谈》(徐泰)(一四一)54
《国雅品》(顾起纶)(一三九)54
《香宇诗谈》(田艺蘅)(一三八)54
《艺林学山》(胡应麟)(一四三)55
《诗薮》(胡应麟)(一四二)55
《唐音癸签》(胡震亨)(一四四)56
《唐诗谈丛》(胡震亨)(一四五)56
《余山诗话》(陈继儒)(一四六)56
《敬君诗话》(叶秉敬)(一四九)57
《诗文浪谈》(林希恩)(一五○)57
《挥?诗话》(王兆云)(一四八)57
《恬致堂诗话》(李日华)(一四七)57
《蜀中诗话》(曹学佺)(一五二)58
《诗镜总论》(陆时雍)(一五三)58
《西园诗?》(张蔚然)(一五一)58
(以上明)59
《诗筏》(贺贻孙)(一五四)59
《榆溪诗话》(徐世溥)(一五五)59
《梅村诗话》(吴伟业)(一五六)59
《历代诗话》(吴景旭)(一五七)60
《围炉诗话》(吴乔)(一五八)60
《钝吟杂录》(冯班)(一六○)61
《答万季野诗问》(吴乔)(一五九)61
《严氏纠谬》(冯班)(一六一)62
《蠖斋诗话》(施闰章 )(一六二)62
《春酒堂诗话》(周容)(一六四)63
《姜斋诗话》(王夫之)(一六三)63
《梅溪诗问》(王士祯等)(一七二)63
《抱真堂诗话》(宋征壁)(一六五)64
《诗辩坻》(毛先舒)(一六六)64
《龙性堂诗话》(叶矫然)(一六七)65
《原诗》(叶燮)(一六八)65
《带经堂诗话》(王士祯)(一六九)66
《渔洋诗话》(王士祯)(一七○)67
《师友诗传录》(王士祯等)(一七一)67
《师友诗传续录》(王士祯)(一七四)68
《古夫于亭诗问》(王士祯)(一七五)68
《律诗定体》(王士祯)(一七六)68
《然灯记闻》(王士祯)(一七三)68
《漫堂说诗》(宋荦)(一七七)69
《而庵诗话》(徐增)(一七八)69
《载酒园诗话》(贺裳)(一八○)70
《古欢堂集杂著》(田雯)(一七九)70
《诗义固说》(庞垲)(一八一)71
《唐音审体》(钱良择)(一八二)71
《西圃诗说》(田同之)(一八三)71
《兰丛诗话》(方世举)(一八四)72
《谈龙录》(赵执信)(一八五)72
《声调谱》(赵执信)(一八六)73
《寒厅诗话》(顾嗣立)(一八七)73
《说诗晬语》(沈德潜)(一九○)74
《柳亭诗话》(宋长白)(一八九)74
《茧斋诗谈》(张谦宜)(一八八)74
《秋星阁诗话》(李沂)(一九一)75
《说诗菅蒯》(吴雷发)(一九二)76
《辍锻录》(方世泰)(一九三)76
《一瓢诗话》(薛雪)(一九四)77
《贞一斋诗说》(李重华)(一九五)78
《野鸿诗的》(黄子云)(一九六)78
《莲坡诗话》(查为仁)(一九七)79
《榕城诗话》(杭世骏)(一九八)79
《全唐诗话续编》(孙涛)(二○二)80
《诗学纂闻》(汪师韩)(二○一)80
《春秋诗话》(劳孝舆)(二○○)80
《泾川诗话》(赵知希)(一九九)80
《五代诗话》(郑方坤)(二○三)81
《消寒诗话》(秦朝釪)(二○五)81
《全闽诗话》(郑方坤)(二○四)81
《小澥草堂杂论诗》(牟愿相)(二○六)82
《汉诗总说》(费锡璜)(二○七)82
《剑溪说诗》(乔亿)(二○八)83
《秋窗随笔》(马位)(二○九)83
《随园诗话》(袁枚)(二一○)84
《续诗品》(袁枚)(二一一)84
《历代诗话考索》(何文焕)(二一四)85
《瓯北诗话》(赵翼)(二一五)85
《历代诗话》(何文焕)(二一三)85
《国朝诗话》(杨际昌)(二一二)85
《辽诗话》(周春)(二一六)86
《诗学源流考》(鲁九皋)(二一七)87
《拜经楼诗话》(吴骞)(二一八)87
《石洲诗话》(翁方纲)(二一九)88
《小石帆亭著录》(翁方纲)(二二○)89
《雨村诗话》(李调元)(二二一)89
《山静居诗话》(方薰)(二二二)90
《读雪山房唐诗凡例》(管世铭)(二二三)90
《月山诗话》(恒仁)(二二四)91
《茗香诗论》(宋大樽)(二二五)91
《葚原诗说》(?春荣)(二二六)91
《北江诗话》(洪亮吉)(二二八)92
《静居绪言》(阙名)(二二七)92
《履园谭诗》(钱泳)(二三○)93
《声调谱拾遗》(翟翚)(二二九)93
《三家诗话》(尚镕)(二三一)94
《昭昧詹言》(方东树)(二三二)95
《退庵随笔》(梁章 钜)(二三三)95
《石园诗话》(余成教)(二三四)96
《小清华园诗谈》(王寿昌)(二三五)96
《阴常侍诗话》(张澍)(二三六)96
《养一斋诗话》(潘德舆)(二三七)96
《李杜诗话》(潘德舆)(二三八)97
《竹林答问》(陈仅)(二三九)97
《白华山人诗说》(厉志)(二四○)98
《射鹰楼诗话》(林昌彝)(二四三)99
《老生常谈》(延君寿)(二四一)99
《问花楼诗话》(陆蓥)(二四二)99
《艺概·诗概》(刘熙载)(二四四)100
《筱园诗话》(朱庭珍)(二四五)101
《岘佣说诗》(施补华)(二四六)101
《石遗室诗话》(陈衍)(二四七)102
《饮冰室诗话》(梁启超)(二四八)102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二四九)103
《清诗话》(丁福保)(二五○)103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二五一)103
《清诗话访佚初编》(杜松柏)(二五二)103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105
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105
(以上清)105
【体制类别】105
诗文各有体105
文名之始起106
《诗体》106
羊质虎皮106
诗体各有本色107
五七言诗之关窍107
古诗四言五言论107
六言诗始于董仲舒108
六言诗难工108
五言乃四言之约,七言乃五言之约108
五言如四十个贤人108
古诗七言论108
三句诗最为难工109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109
作五古长篇 离不得规矩法度109
五言长篇 始于乐府《孔雀东南飞》109
七字中二协韵始于汉110
七言歌行不得全豪110
歌行结构当随步换形110
七言长篇 不过一叙一议一写三法110
七古诗贵有沉郁之气顿挫之笔110
古诗乐府相去不远111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111
七古笔法111
七古以长短句为最难111
乐府诗每以前句比兴引喻112
乐府于诸体无不备有112
古乐府无出此七者112
神妙天然全无刻画始可以称乐府113
古题乐府论113
新乐府论113
律诗当时用变体114
律诗有扇对格114
长韵114
近体发端114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114
拗句115
十字格115
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115
江左体116
蜂腰体116
隔句体116
偷春体116
折腰体116
破题、颔联、警联、落句116
折腰句116
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117
五言律不必以对偶起117
五言律八句不对117
律句只要辨一三五118
律诗五言论118
律诗七言四韵论118
七言律诗尺幅窄而束缚紧118
七律八句五六最难119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119
律诗对句多用遮表法119
律诗谋篇 贵一气相生119
律诗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120
凡五七律诗最争起处120
七律贵有奇句120
律诗中二联不宜一味写景121
断锦裂缯,骈拇枝指121
绝句者一句一绝121
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121
绝句如窗中览景122
律诗五言绝句论122
律诗七言绝句论122
五七绝句意旨微茫122
绝句为唐之乐府122
和诗123
屈原《天问》体123
七绝诗喜深不宜浅,喜婉曲不宜平直123
绝句贵在神味渊永情韵不匮123
绝句小中见大123
和韵124
用韵124
步韵124
七经诗集句之始124
打油诗124
药名县名古人名诗124
咏物形容之妙近世为最125
咏物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125
咏物诗妙在离貌取神125
咏古七律须深情远韵126
凡怀古诗须包罗浑含126
咏史有三体126
【特点风格】127
为诗贵于意在言外127
诗无余味,则感人也浅127
诗主优柔感讽127
诗贵工拙相半128
诗以风调高古为主128
诗信有格128
诗贵圆熟128
天趣128
诗以奇趣为宗129
诗有力量129
诗句三种含蓄129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129
诗以意为主,以含蓄天成为上130
吟咏情性,总合而言志谓之诗130
韵、味、才力、意气130
世间一切皆诗也130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31
以气韵为主131
诗有肌肤血脉骨格精神131
诗贵有野意131
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132
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132
江山如画与丹青逼真132
诗贵不随物而尽132
微婉显晦,尽而不污133
气象、体面、血脉、韵度133
语贵含蓄133
自然高妙133
诗有九品134
诗道亦在妙悟134
诗有别材别趣134
须是本色,须是当行135
诗有词理意兴136
诗须有劝戒之意136
诗有五气137
诗贵情思而轻事实137
诗味之妙在意外生意境外生境137
诗以体物验工巧137
诗贵含蓄有余味138
情气声词与思力才质138
词家意象与诗不同139
妙在含糊139
诗文以气格为主139
自然妙者为上140
诗贵乎远而近140
诗既解则意味都尽141
托物寓言之诗,读者不可穿凿附会141
体格声调,兴象风神141
神韵142
诗最可贵者清142
转意象于虚圆之中143
诗有灵襟,斯无俗趣143
诗以蕴藉为主143
诗文有神,方可行远144
直而妙,露而妙144
宫词宫怨俱以深浑为妙144
诗以自然者为胜145
禅语必不可入诗145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145
诗如酒145
诗之难处在深厚146
不知其意而惑于其词亦觉好146
诗思146
诗贵和缓优柔146
诗中须有人146
一口直述自然入妙147
别材别趣之说误后人不浅147
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147
和平不在易晓148
诗贵自然而不害乎锤炼148
诗者温柔敦厚之善物也148
含蓄者诗之正也148
理、事、情148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画家逸品149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149
诗法不出乎理、事、情149
诗家化境150
志、言、诗三者相需而为用150
诗道本广大150
神韵天然150
诗有似浮泛而胜精切者151
诗中平淡处当自绚烂中来151
风人之旨妙极千古151
清空151
诗如神龙152
诗品贵清152
诗贵和平153
诗非不要理153
第一等真诗154
诗有理趣154
持一论以说诗皆井蛙之见也154
诗有三要154
诗有五长155
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155
诗有性情有学问155
诗不以模糊为妙155
味欲鲜、趣欲真156
诗以淡而弥永156
诗有精、气、神156
情志者诗之根柢也156
诗本空中出音156
诗者持其性情157
选诗门户须宽,采取须严157
诗话作而诗亡157
神韵不过诗中一格158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158
诗以意思神韵为主158
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158
真神韵158
诗、人情也159
志感情兴而诗作159
文章 妙处俱在虚空159
文章 当从“三易”159
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159
本色难于藻饰160
诗文之可传者有五160
三足160
诗之为道全是天工160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160
诗文工妙又别有能事在161
文字精深在法与意,体妙在兴象与词161
诗文者生气也161
以瑰怪玮丽为奇,以豪宕奇恣为贵161
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162
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162
用意、兴象、文法俱高妙162
气韵、意象、笔势162
诗有三真163
诗有三深163
“诗言志”,“思无邪”,诗之能事毕163
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164
诗有工拙乃诗之衰也164
古诗刺过失,今诗纯虚誉164
诗有一字诀曰厚165
诗之妙全以先天神运165
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165
诗境全贵质实165
诗以气为主166
诗最争意格166
斧钺寓于缠绵166
直而能曲浅而能深,文章 妙诀也167
诗之所发皆本于情,喜怒哀乐一也167
作诗务在足意167
诗到极胜不求解167
诗当在不生不熟之间167
气当逸而雄、清而壮168
作诗贵情挚可以感人168
作诗贵有天才天趣168
诗歌足以感人心者无过忠孝节 烈之事168
诗为天人之合168
诗所以言志又道性情之具也169
诗以超妙为贵169
诗人构思于熟中求生,生中求熟169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169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170
诗贵三真170
诗有四要三弊170
诗之存亡不关诗话之作与不作170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171
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71
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171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172
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173
诗须要有为而作173
诗原乎心173
【修养才力】173
胸中过人落笔便造妙处174
兴来笔力千钧重174
诗家要如缚虎手174
气以诚为主174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174
诗当赋平昔行事174
言志乃诗人之本意175
读其诗,可以想其胸臆175
诗思卒然遇之而莫遏175
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176
意格176
学诗者以识为主176
文章 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176
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177
诗无不本于性情177
哀乐之真发乎情性177
诗要苦思177
性灵风义乃诗之本178
读书行路以为诗资178
诗之气象,皆在人性中流出178
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178
诗家眼界179
诗贵情性179
诗能通人179
诗能达人179
诗贵允当180
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180
读书万卷,笔下自无一点尘180
不读天下书,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黄180
诗人养气,各有主焉181
服善181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181
文章 九命181
本性求情,莫论格调182
寡学人作诗有情韵182
诗才迟速,天分有限182
忠孝之诗不必问工拙183
诗文之厚,得之内养183
作诗当写性灵183
诗人胸次随其所发即有天地184
诗乃心声,非关人事184
学问以识为本184
“思无邪”性情之谓184
诗如其人185
诗出于人185
识为目、学为足185
诗贵见自心185
有一分学识便有一分文章185
作诗必取材于古人186
诗佣186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186
美心186
才、识、胆、力187
诗是心声187
诗心与人品不同187
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187
解衣盘礴作画,诗文须悟此旨188
吴道子画钟馗可悟诗文妙诀188
性情学问不可偏废188
诗尤贵乎全才189
诗总不离乎才189
为诗须三多189
欲学诗,先学道190
勿以一时毁誉为定评190
诗写性灵190
观其诗可以知其人190
悟诗道当如赵璧弹五弦191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191
“三无”不做诗191
学诗当以才识为先191
诗本性情,贵自成一家191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192
学诗尤要有志气192
胸明眼高,虚心下气192
文要养气,诗要洗心192
作诗觉似古人即焚去193
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程,读不得杜诗193
诗不可无为而作193
著作以人品为先193
天之所赋,诗如其人193
学古人诗在乎臭味194
作诗之大旨有四194
三有194
造物者未肯兼与194
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95
多师是我师195
诗写性情惟吾所适195
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195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196
文章 适独坐不可一概而论196
诗不可以无我196
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197
诗以人品为第一197
晚年诗流于率易盖古人通病197
诗人之工当自识字读书始198
诗之为学性情而已198
思积而满乃有异观,溢出为奇198
性情者“柔惠而直”而已199
作诗说诗皆以打扫心地为本199
诗名愈速而诗格乃愈卑199
人与诗有宜分别观者199
荡而言性灵者亦诗之贼200
作诗有乐趣200
作诗先要能下死功夫200
作诗贵有抱负201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201
诗人胸中须具有炉锤201
诗品出于人品202
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202
诗人以培根柢为第一义202
识为诗中先天,理法才气为诗之后天203
学古诗的酝酿涵养为上乘功夫203
诗家工夫始贵有我203
门庭204
【流派作家】204
风格体裁,人以代异204
诗之家数204
读古人诗要分别古人气象205
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有末205
仰溯风雅,诗道始尊206
词婉意微206
诗《三百篇 》非深于文章 者不能作206
古人言诗,必推本于《三百篇 》206
《三百篇 》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207
风诗流变207
神与境会208
《庄》以放旷,屈以穷愁208
悲壮呜咽208
妙处在意不在象208
古诗轨辙不过二格209
文质浑然天成209
得之无意,成于信口209
汉魏之诗,正大高古209
质过于文,华浮于实210
质极而文,淡而不厌210
六朝中有不可学者四210
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210
六朝唐宋名家多祖汉诗210
诗小评211
五言诗以汉魏为宗211
峭刻骀荡,词人本色212
气露调疾212
言有尽而意无穷213
千古元气,钟孕一时213
一片灵气恍惚而来213
《十九首》烂然天真213
《古诗十九首》如国风之遗214
评古今诸名人诗214
四公诗文有开创气象214
二美二憾215
江左清绮与河朔气质215
自建安作者始有以诗传世之志215
诗有三大宗216
阮公《咏怀》读者莫求归趣216
陈思极工起调216
晋宋诗人造语之病217
晋人工造语217
六朝诗不可不读217
诗道至傅玄潘岳而少衰217
每讽太冲诗,便飘摇欲仙217
“隐逸诗人之宗”不足以尽之218
陶诗种种妙境皆从真率中流出218
世人论渊明,能知其心者寡218
陶公制作之妙在平淡中218
陶诗时时寄托219
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219
陶诗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219
陶诗吟兴偶到无非绝境220
陶诗在“自然”二字220
陶诗字字雅淡,字字沉痛220
诗至三谢去建安黄初远矣221
谢诗如初发芙蓉221
谢诗初日芙渠,王诗弹丸脱手221
不读谢朓诗,三日口臭221
百衲评十四家诗222
唐人为诗,量力致功222
《玉台新咏》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222
清新庾开府222
唐律诗句句皆奇与字字皆奇223
唐诗验物切近223
虽盛唐名家,亦有罅隙可议224
劣唐诗224
唐人诗主情224
唐人一时齐名者224
盛唐诗气格浑老神韵生动225
唐诗至善处在乎淡远含蓄225
盛唐诗气体醇厚兴象超远226
唐诗变体始自沈宋226
莫以盛唐随人佞誉226
唐人最善于脱胎226
唐人绝句最得风人遗意226
初唐四子不乏神韵227
陈子昂李白扫齐梁三弊227
刘、王、王、孟以淡宕疏远为至227
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228
王、岑、高、李、世称正鹄228
李颀王维七律婉转附物、惆怅切情228
摩诘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228
诗中之洁独推摩诘228
高、岑、李,崔,高苍浑朴229
王右丞诗气象雄伟229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229
摩诘善画229
高达夫妙于用虚230
李杜诗宗建安230
杜甫、李白、韩愈,一祖二宗230
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古230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231
李杜诗自然流出,不假安排231
游李杜门者难为诗231
李杜光焰千古231
李杜才超一代,体兼一代232
此六家缺一不可232
太白少陵各造其极233
李杜于诗体各有所长233
古之诗人各有匹偶233
李诗《骚》,杜诗《史》234
元微之评李杜抑扬太甚234
太白熟,龙标生234
李白诗不知义理234
李白诗气盖一世234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235
李白诗用事多实,作语多健235
李白诗千载独步235
太白诗天然奇绝235
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235
李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236
李白诗志在经世237
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237
太白诗至圣境缘学力精纯237
杜甫句为诗史238
杜诗巧而能壮238
子美诗于治道深矣239
杜诗虽小而大239
杜诗亦有禅宗三种语239
杜诗用字变化开阖,出奇无穷239
杜诗称名变化之例有类左传240
杜诗的孔雀逢牛240
杜甫喜怒哀乐皆可成诗240
子美自谓240
杜甫文章 之妙240
老杜似孟子241
子美史笔森严241
杜集多用经书语241
杜诗用俗字241
杜诗有用一字凡数十处不易者241
奉先咏怀,乃老杜心迹论一篇242
杜诗不待刻雕,自成文理242
杜诗集诸家之长242
诗人从来未有如子美者242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物事243
老杜写物之工,皆出于目见243
杜诗兼古今而有之243
杜甫作诗多用一自字243
杜诗所用受觉二字皆绝奇244
杜诗句意,大抵皆远244
老杜虽落魄不偶,而气常自若244
杜诗实积众流之长245
杜诗无施不可245
杜诗只一字出奇便有过人处245
杜诗屡用字245
杜诗炼字工巧尤多246
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246
杜有三难247
杜用俗字和方言里谚247
史不载者略见于杜诗247
少陵诗多变态247
少陵示后人以学诗之法247
无天宝一乱,无杜诗矣248
杜诗字字有来历248
杜子美诗创而不沿248
杜公虽破万卷而未必拘拘证古249
杜诗华而不俗249
杜甫预知李杜诗垂名千古250
七律至杜甫而尽其变250
七言古体当推少陵第一250
杜诗章 法四种250
杜诗毕竟识见过人251
杜诗非好丑杂陈乃江河力量251
杜子美之诗实集众家之长251
子美妙在无意而意已至252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专长,少陵实能兼之253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253
学老杜诗有八字诀253
谓杜少陵为“诗史”以其多用韵语纪时事也253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254
大历诗道初丧254
韦、柳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255
孟郊贾岛喜为穷苦之句255
诗到中唐尽255
五言长城刘长卿255
孟郊诗最淡且古256
孟郊、张籍,一等诗也256
以岛配郊不妥256
东野诗囚256
诗囚与诗豪257
岛非郊匹257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257
退之诗才气有余257
韩昌黎于奇险处辟山开道258
韩愈诗文写真文字258
韩诗务去陈言全在于反用258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258
韩诗隽永者少258
韩昌黎斩新开辟259
昌黎五古,语语生造字字奇杰259
韩孟联句无韵不险259
韩孟奇警,元白坦易260
韩孟卢李却是龙肝凤髓260
韩门诗派260
柳乃本色诗人260
子厚之诗脱口而出多近自然261
张籍王建气不胜李杜261
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261
柳诗独能为一家之言261
王建远不如张籍262
王建乐府歌行思远格幽262
唐诗至元和间天地精华尽为发泄262
刘固诗豪,白乃诗仙262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263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263
白居易诗五长263
读白诗如阅年谱263
白诗旷达者之词,孟诗褊狭者之词263
元白体至卑264
诗之有齐名者,幸也亦不幸也264
姚合诗多名言耐人寻味264
张祜五言诗善题目佳境265
长吉原本《风》、《骚》265
卢仝诗亦有平直恬淡处265
晚唐两诗派265
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266
许浑千首湿266
晚唐诗无风骚气味,气韵甚卑266
牧之于歌咏好异于人266
诗至李义山,为文章 一厄267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267
李商隐诗外有诗267
温八叉267
杜荀鹤诗俗而有意趣267
既免中晚之卑,又免宋人之横268
举世宗唐恐未公268
聂夷中诗亦为诗史268
李煜诗思清句雅268
唐人诗与宋人诗直是气象不同268
诗不必分唐宋269
不知宋诗焉知唐诗269
宋诗比唐气象敻别269
唐人诗纯,宋人诗驳269
宋人之诗要亦有以自立270
宋诗妙境在实处270
唐以后诗派270
宋人能别辟门户271
宋人七律句中好用虚字271
宋初文章 德显,固自有时271
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271
西昆体对偶虽工而佳句殊少272
用昆体不能造老杜之浑全272
寇莱公诗,才思融远272
九僧诗集272
欧阳修诗专以气格为主273
梅苏二家诗体特异273
宋初九僧273
欧公学韩273
魏野诗平朴而常,不事虚语274
王珪诗世号至宝丹274
荆公诗格高而体下274
王荆公诗意与言会,言随意遣274
王安石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275
王诗虽一字之法,不无所本275
荆公咏史诗,最于义理精深275
苏诗人不知其使事275
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75
东坡得陶渊明遗意276
东坡诗词源如长河大江276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76
苏轼故实小说,入手便用276
苏东坡以文为诗成一代之大观277
苏子瞻胸有洪炉277
东坡诗熔化乐天语甚多277
东坡以气魄力量为诗然菲本色277
东坡之文妙天下277
东坡文中龙也277
李方叔诔苏轼278
黄庭坚拾羽失鹏278
黄词袭用前人278
山谷诗所恨务高279
山谷诗自为一家279
本朝诗家宗祖279
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279
诗坏于苏黄280
江西格280
徐俯作诗触类而长280
陈师道点金成铁280
杨诚斋诗机颖清妙,刻意生新281
近时诗人何曾梦见李白脚后板281
简斋诗当在诸家之上281
后山诗味如嚼蜡281
诚斋诗好奇但极有思致281
岳忠武诗词性情过人282
放翁诗为南宋一大宗282
陆务观自成一家282
放翁诗多足为贪多者镜282
陆放翁诗凡三变283
左诗婉而不迫283
“四灵”体尖纤浅易,相煽成风284
严沧浪以禅说诗有未尽处284
叶诗义理境界襟度284
严羽亦一时杰出之士285
金诗魄力较元人为大285
元遗山诗地为之也时为之也286
元遗山七言律沉挚悲凉286
虞杨范揭286
元诗以虞杨范揭为称首287
道园诗气苍格迥287
杨铁崖诗能开人聪明长人神智287
明诗有词无意287
高启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288
刘诚意功业文章 为有明一代诸臣之冠288
明诗逼近唐人288
诗坏于明288
高青邱与李青莲相上下289
高青邱才气俊逸289
明诗家以高青邱为第289
杨基格高韵胜,浑然无迹289
李茶陵已变当时台阁风气289
李空同歌行气魄自大,才力猛鸷290
李梦阳、何景明力挽颓风,复臻古雅290
前后七子有摧陷廓清之功290
明前七子中以何信阳为最291
徐祯卿豪纵英裁,格高调雅291
边贡朴质291
杨慎钟山川之灵291
杨升庵学问博著述多292
薛薰诗如马饰金羁,稳步康庄292
李攀龙诗开阖铿锵,纯乎美矣292
江左三家与岭南三家293
陈子龙诗虽百世后犹想见其人293
宗臣才情竟秀293
钟谭所选,特标性灵293
清四大布衣诗人294
钱牧斋诗以七律为最胜294
吴梅村诗有不可及者二294
梅村最工歌行294
吴梅村古诗擅长处尤妙在转韵295
吴伟业诗殊昧平仄295
吴梅村诗善于叙事295
吴梅村歌行可歌可泣295
吴伟业诗一字一泪295
归奇顾怪296
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296
袁蒋赵三家独开门户296
南施北宋296
施骨清,宋才俊296
南施北宋与南朱北王296
毛奇龄诗绚烂有余但未归平淡297
朱贪多,王爱好297
朱竹坨诗非贪多297
申涵光开河朔诗派298
朱彝尊学古而不能熔铸自成一家298
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298
朱竹坨最工绝句竹枝体298
王专擅风神,朱兼骋才藻298
王士祯诗论缥缈俱在天际299
渔洋论诗独主神韵299
王阮亭诗深得义山神味299
王士祯七绝天然有兴会有情寄299
渔洋慨然以风雅自任300
王士祯学古略得其神而不能遗貌300
阮亭长于七绝,短于七律300
沈德潜诗文质相丽300
三家各拔帜而起震耀天下301
袁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301
浙派至厉太鸿而自成一派301
厉鹗诗气局本小而意取尖新301
厉鹗诗清微孤峭301
子才专尚性灵302
《随园诗话》持论多无稽臆说302
苕生诗有八处不可及302
云松诗语无不典事无不切303
云松好作俚浅之语303
翁方纲诗略嫌少性情303
黄仲则才力姿肆303
谭嗣同诗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303
今诗胜古诗304
康有为诗发乎真性情,诗外常有人304
黄遵宪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304
【名篇 佳句】305
玩之有余,味之不穷305
希世之音305
摹想无穷之趣如在目前305
千古情语之祖305
千古言秋之祖306
千古发端之妙306
百代情语,独畅此篇306
《归去来辞》自出机杼307
《王明君词》奇警高苍307
《焦仲卿妻》真化工笔307
《孔雀东南飞》长篇 之圣307
非躬耕不能道此语308
改见作望,神气索然308
“池塘生春草”体现诗家妙处308
无余法而有余味308
四言诗自然句309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09
玩此数条可悟五言三昧309
诗家喻愁兴中有比,意味更长310
若此之句多多益善310
唐人名句先得人心之所同310
“劝君更进一杯酒”对“与尔同消万古愁”310
诗有惊人句311
“春江潮水”篇 化工之笔311
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11
暮景易写,暮情难描312
取影312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312
唐人第一绝句313
“秦时明月”调高议正313
古今诗意无穷313
古今七言律第一314
唐人七言律何者第一314
古人服善314
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315
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315
宽然有余315
此诗可以泣鬼神316
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此诗之妙316
太白诗炉锤之妙316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极恣肆幻化316
同一访人不遇而诗格高下迥别者317
身轻一鸟过317
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317
《哀江头》词气得诗人遗法317
杜《八哀》诗可比史记318
登高诗十四字含八意318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318
竹香与雪香318
以壮丽之语形容凄凉之意318
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319
杜诗夺胎之妙319
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319
杜七言句壮语319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320
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320
嬉笑怒骂皆文章320
杜律时用“动”字320
六首俱以师古为主3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有所自321
《秋兴八首》之鸿音壮采321
岳阳楼诗章 法如细针密线322
加一倍写法322
风吹苍江树322
唐诗通于春秋323
“艳雪”二字尤新323
拙句不失为奇作323
韩柳桂林山水诗能纪其实323
贾岛桑乾绝句解324
山字胜324
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324
观诗可知桂林山水324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324
长吉善用“白”字325
陈陶《陇西行》得夺胎换骨之妙325
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325
风人巧于立言325
死案活翻325
杜牧诗多作翻案语326
恶少年语326
龙池诗微而显得风人之体326
不用闲字327
二月卖新丝327
锦瑟妙处全在“无端”二字327
《隋宫》佳句327
李商隐汉宫诗含意曲折不尽327
宋人莲花诗亦有可观328
渔家傲穷塞主之词328
言简而意不遗328
知己难得,知人亦难329
束广就狭329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329
东坡诗道尽西湖好处329
七字而具五意329
沈园感旧330
《百步法》诗连用七喻330
补世之语330
耳目所历方能解诗之妙330
非身处老境,真知灼见者,不能谙此331
【轶事本事】332
尔汝歌332
破镜重圆332
道衡诗谶332
一句之工而声闻四驰332
点鬼簿,算博士333
骆宾王灵隐寺诗333
初不加点,时谓腹稿333
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333
鹳雀楼诗334
不才明主弃334
子昂碎琴自荐334
旗亭定诗名334
宋之问赋诗夺锦袍334
转喉触讳335
王维以诗免罪335
诗能解患335
青莲少时为无赖子所困得陆调救解335
李白《古风》多隐约时事336
御手调羹力士脱靴336
李白赋清平调词三章336
李白戏杜甫诗336
作诗不特空言而已337
杜诗愈疾337
纩衣题诗337
杜甫之诗笃于伦谊337
湘灵鼓瑟诗338
章 台柳338
桐叶题诗338
刘禹锡探骊龙先获珠338
前度刘郎今又来338
诗中算博士339
居亦不难339
《长恨歌》以俚语俗传闻成干古绝作339
此人必为卿相339
隔年得下句339
歌《河满子》而立殒340
推敲340
落叶满长安340
贾岛对帝作色攘臂340
唐宣宗续黄蘖瀑布诗341
朱庆馀遇知音341
锦囊裹诗341
李贺得句即书投囊中341
请改一字,方得相见341
一字师342
御沟红叶342
极可笑诗亦有非常遭际342
薛涛座间谈笑风生342
陆畅作《蜀道易》342
徐铉请试太祖343
改“一”字为“半”字343
语虽浅近,皆西京之实事343
不可步韵343
西昆挦扯李义山344
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344
许洞试僧344
诸僧阁笔344
张三中与张三影344
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345
秋英不比春花落345
诗家语345
十条竹竿,一个叶儿345
东坡作《病鹤》诗345
改恨字作幸字346
满城风雨近重阳346
苏轼慕白乐天而自称东坡居士346
山谷七岁作牧童诗346
东坡立名346
催租人败意347
论道当严,取人当恕347
亲身所见方知其妙347
终身改窜不已347
作诗不厌改347
陆秀夫挽张世杰诗348
悼文天祥诗348
曾原一七岁诗348
戴石屏奇对348
题岳王墓诗348
观言志之作可知气节348
赵静斋辞家庙诗349
刺贾秋壑诗349
韦居安悼女诗349
刺夏金吾诗349
岳王墓诗350
地湿厌闻天竺雨350
今之钓翁则为多事人矣350
青灯泪眼枯350
孔尚任《桃花扇》全无假借351
不曾辛苦学妃豨351
洪升作《长生殿》获罪351
瞿张狱中唱和351
诗句限年往往成谶352
无心讥刺而拈来恰合352
眼镜与眼镜诗352
烟草及咏烟草诗352
网中之制与网中之诗353
【辨正考订】354
诗话定义354
诗话有两种354
唐人诗话354
宋元人诗话355
反义为训356
胡震亨所见明人诗话356
近人诗话不尽是发明第一义356
宿莽357
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357
金错刀357
青玉案357
朱鹭357
五马典故出汉官仪358
双鲤鱼为尺素结为鲤鱼形358
《胡笳十八拍》视《悲愤诗》相去万里358
刑天舞干戚359
《桃花源记》初无仙语359
陶潜以松自况359
一字之误有害于理359
池塘生春草360
可怜有二义360
澄江静如练360
澄江361
平楚361
敕勒歌非斛律金所作361
昔昔盐361
阳关三叠362
桃李出处362
香界、香阜362
五津362
石尤风362
唐七言绝句多被管弦362
李白菩萨蛮词363
李白赠杜甫诗363
太瘦生363
李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363
青莲救子仪未可信也363
杜甫终于耒阳364
“身轻一鸟过”出自“忽如鸟过目”364
山东其父所宦游而遂家于是者也364
白为蜀人无疑364
登慈恩寺塔诗讥天宝时事也365
杜诗酒价未必实价365
杜陵诗用俗语365
“诗史”之说为宋人之鄙见365
《诗》固有赋,不尽含蓄366
“舍南舍北”非用事366
云根366
两省366
龙钟367
泥367
遮莫367
欲往城南望城北367
合昏367
绿沉367
黄阁367
剥枣368
茱萸368
雨脚、日脚、云脚368
四十围368
老马369
石壕诗误字369
杜诗《戏为六绝》句法369
古人之作不可妄易一字369
西塞山370
兴到成章370
郎罢370
乌衣371
畲田371
附会说诗371
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371
韩愈《雪》《简》,皆讥时相372
?乃372
长恨歌用事有误372
“回眸一笑百媚生”出自“一笑皆生百媚”372
“野火烧不尽”出自“海风吹不断”372
诗谶不可信372
白居易诗集的编次原由373
匹如373
格是373
瑟瑟373
秩373
虾蟆陵373
香山诗可抵《舆服志》374
诸馀374
《长庆后集》但以格诗律诗分卷374
轻容375
阑干375
锦瑟,令孤楚家青衣名也375
锦瑟诗表现瑟声之适怨清和375
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375
措大不识好恶376
与痴人言不应及于梦376
二十四桥377
唐诗绝句误字377
豆蔻377
至竟377
荔枝之贡东汉初已然378
古人诗文字有疑,似不可轻改378
二月卖新丝曲尽田家情状378
月黄昏谓月黄而昏378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风动花枝月中影”379
王安石兼并诗为诗病最酷者379
“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天约群山附郭来”379
用事失照管379
残菊飘零满地金379
洞仙歌380
东坡论诗画非至论380
山石句与女郎诗381
务观之观为去声381
有客吹箫杨世昌381
《桃花溪》诸诗的作者382
潘怪称姜夔为白石道人382
惶恐滩实黄公滩382
考据之学离诗最远382
八句诀383
五俗383
五法383
三多383
口 诀383
【学诗作诗】383
三节384
四不384
四深384
二要384
二废384
四离384
六迷384
七至384
三偷384
四患385
四忌十戒385
九准绳385
四关385
八字诀386
四情386
四不可386
三病387
六法387
十病总其归曰露387
三弊388
学 诗388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388
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388
东坡教人作诗388
专学老杜388
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389
读杜诗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389
苏黄诗不可偏废389
贯穿出入诸家之诗389
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389
作文必须悟入389
师少陵而友江西390
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390
学诗当以唐人为宗390
诗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390
诗道在妙悟最为的论391
造物之妙,悟者得之391
让真诗触境流出392
为诗要穷源溯流392
作诗有学酿蜜法者392
汉诗《柏梁诗》宜全读393
学古须能通变393
善学者须变一格393
学古须有独见394
解不一解,亦无定解394
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394
不可妄薄前人394
善学者得鱼忘筌395
诗须善学395
未可以荣古虐今之见轻为訾议395
学诗须从五言古入手395
立 意396
意新语工396
学杜诗不可泥于生涩古奥僻险奇峭396
讲求文理义,学诗之正轨也396
棋输先著396
以意为主,文词次之397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397
一篇 命意与句中命意397
作诗须除浅易鄙陋之气397
作诗当先立大意397
句中意与句外意398
作诗必先命意398
直辞咏寄,略无避隐398
意贵透彻,语贵脱洒399
文章 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399
诗不可凿空强作399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399
诗贵不经人道语400
翻说为奇400
借山水名写意400
意随笔生,不假布置401
诗人志向不同,诗意各异401
因情立格401
心不孤起,仗境方起402
诗意大抵出侧面402
以意为主402
诗当言有物402
绝句炼意,意在句中402
伫兴而就,意尽而止403
作诗当以意运法403
作诗不可用意过深使气过厉403
作诗以意为主,音韵亦重403
求通其辞,求通其意404
作诗须有命意,而后讲性情风格404
意者一身之主404
凡著一书必有宗旨404
题 目405
词调命名多取古诗中语405
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405
作诗不必句句着题405
诗必随题成体405
因意标题406
诗与题称乃佳406
作诗先贵相题407
先叙事后点题法407
作诗先相题先择韵407
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407
章 法408
句法不当重叠408
作诗如作杂剧408
作诗当语脉联属408
韩子苍诗法揭出古人作诗机抒408
以后二句续前二句409
首句如鲸鲵拨浪,落句如强弩透石409
作大篇 尤当布置409
两句道一事409
布置409
一字贯篇 格410
两句立意格410
一句造意格410
起承转合410
先问后答格410
起联应照格411
一意格411
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411
发语难得有力,结语难得有情411
不能株守起承转收之法412
凤头,猪肚,豹尾412
诗律,义意贯串之谓也412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变412
寻常语作结方妙412
有篇 有句方称名手413
诗有借叶衬花之法413
起联以得势为佳413
倒句法413
语不接而意接414
逆挽句法414
景 物414
诗人有写物之功414
形似之语与激昂之语414
诗语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415
欲新而反不可晓415
作诗如见画415
写生之句,当揣摸刻骨415
诗语中的416
韩干真善画者416
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416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416
化景物为情思417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417
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417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417
实境诗于实境读之418
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418
情为主,景为宾419
景随情化419
不得画家三昧者,亦道此语不着419
以偶然语写偶然景为得意419
诗以身经目见者为景420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420
景生情,情生景420
现量420
诗文俱有主宾420
铁门限421
情中景,景中情421
景语与情语421
为诗先从风致入手422
山水画可悟诗家三昧422
张皇使大422
化工之妙422
诗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423
诗人体物入微笔通造化423
景有神遇有目接423
诗人写物在不即不离之间423
写景写情不宜相碍424
叙述情景,须得画意424
对 仗424
诗有六对、八对424
假对424
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425
蹉对法425
借对法425
作诗不可泥于对属425
假“云”对“日”乃诗家活法425
对偶不应为绳墨所窘426
但图对属亲切426
当句对426
诗贵于的对,而病于偏枯426
互体426
用事要如水中着盐427
使事当自出已意,借事以相发明427
意用事与语用事427
合掌427
对偶之佳者妙合自然427
使 事427
事在语中而人不知428
用典歇后428
反用故事428
事自我使,不须强使428
两字用事,一字用事428
用自己诗为故事429
用其意而隐其语429
不务以故实相套429
倒用故事429
一对通用一事429
赠人诗多用同姓事430
文选烂,秀才半430
诗不贵用事430
用事浑然不觉乃为高品430
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430
使事之始431
使事如使材431
用事选料当取诸唐以前431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431
作诗当讲究用事之法432
名手制胜正在使事与议论432
使事用典最宜细心432
吴歌格433
诗无声韵不过为排偶之文433
声 韵433
次韵害于天全433
情佳景妙,韵使之也434
情欲其真,韵欲其长434
诗以声为用434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435
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435
诗之为道,声调所不能尽435
格律太严固不可,性灵太露亦是病435
藻 饰436
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436
阮亭先生所讲声调音节 最为入细436
沈约八病不当忌436
作诗当于绚烂中造平淡437
平淡当自组丽中来437
先华丽而后平淡437
初学作诗不可靡丽437
诗言其用不言其名437
自战437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438
因事陈词438
诗人胜语,咸得于自然438
无为强作,其语不工438
精语为骨,浓语为色439
遇兴遗词,借景立言439
情生于文439
诗之词气439
风云月露行而性情礼义隐440
诗人之笔甚于画工440
好句本在世间440
用 字441
好句须要好字441
不可使句弱语涩441
作诗自有稳当字441
诗家间用俗语尤见工夫441
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442
文章 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442
作文须用倒语442
句中眼442
诗当间用方俗言442
豪句须不畔于理443
语颠倒而于理无害443
作文字易,识文字难443
诗句奇变443
诗句以一字为工444
诗用倒句语峻而体健444
诗用双字各有旨趣444
下字贵响,造语贵圆444
诗用叠字445
作诗要健字撑柱,活字斡旋445
诗用常俗语不害其为超妙445
诗用助字贯妥帖445
虚死字当使之活446
以颜色字置第一字446
诗眼446
倒句446
重字447
古人论诗一字不苟447
炼字当以意胜447
作诗须用活字448
俚字文字不可用448
辞达,千古文章 之大法448
炼实字易,炼虚字难448
锤 炼449
宁拙毋巧449
因事以出奇449
诗有一字之差,工拙迥别449
诗当务去陈言449
纯用实字杰句最少449
诗语大忌用工太过450
老杜墨迹450
诗当深思自知450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450
以诗名世诗不在多450
诗词改字451
作诗必以巧进,以拙成451
偶然得之,有天然之趣452
旬锻月炼452
诗须苦吟,则语方妙452
工拙相生453
删冗意更完453
炼句炼字当臻化境453
以炼骨炼气为上453
诗有长言之味短,短言之味长454
诗贵活句,贱死句454
惨淡经营诗道所贵454
诗之铸炼当重其本455
古人诗多炼,今人诗每不解炼455
诗有篇 法极佳当删累句者455
妙在言外不传不在用巧用拙455
改诗难于作诗455
自成一家456
诗人必自成一家456
文章 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456
作诗贵乎自得456
诗当作不经人道语456
作诗不应只规摹古人456
学诗须自成一家457
诗人各有所得457
热门推荐
- 3226095.html
- 547473.html
- 3818457.html
- 3644491.html
- 2104240.html
- 3179176.html
- 1810982.html
- 1460704.html
- 1715516.html
- 3362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8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0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1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5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3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3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93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0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