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程电路分析【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美)William H.Hayt,Jr.等著;王大鹏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7633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7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工程电路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引言1
1.2 本书概要1
第1章 电路分析和电气工程1
1.3 电路分析与工程的关系2
1.4 分析和设计3
1.5 计算机辅助分析3
1.6 解题制胜策略4
1.7 推荐阅读4
第2章 基本元件和电路5
2.1 引言5
2.2 基本单位和单位扩展5
2.3.1 电荷6
2.3 电荷、电流、电压和功率6
2.3.2 电流7
2.3.3 电压9
2.3.4 功率11
2.4 电压源和电流源12
2.4.1 独立电压源13
2.4.2 独立电流源14
2.4.3 受控电源14
2.4.4 网络和电路15
2.5 欧姆定律16
2.5.1 功率吸收17
2.6 小结与复习20
2.5.2 电导20
习题21
第3章 电压和电流定律26
3.1 引言26
3.2 节点、路径、回路和支路26
3.3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27
3.4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29
3.5 单回路电路32
3.6 单节点对电路35
3.7 独立源的串联和并联38
3.8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9
3.9 分压和分流44
3.10 小结与复习49
习题49
第4章 基本节点和网孔分析61
4.1 引言61
4.2 节点分析61
4.2.1 电导矩阵65
4.3 超节点66
4.4 网孔分析69
4.5 超网孔73
4.6 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的比较75
4.7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77
4.8 小结与复习80
习题81
第5章 常用电路分析方法91
5.1 引言91
5.2 线性和叠加91
5.2.1 线性元件和线性电路91
5.2.2 叠加原理92
5.3 电源变换99
5.3.1 实际电压源99
5.3.2 实际电流源101
5.3.3 等效实际电源102
5.4 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105
5.4.1 过程的简短回顾111
5.5 最大功率传输114
5.6 △-Y转换116
5.7 各种方法的比较118
5.8 小结与复习118
习题119
第6章 运算放大器132
6.1 引言132
6.2 背景132
6.3 理想运放133
6.4 运放的级联139
6.5 运放的更详细模型140
6.5.1 理想运放规定的推导142
6.5.2 共模抑制143
6.5.3 负反馈143
6.6 实际考虑144
6.6.1 饱和144
6.6.2 输入失调电压145
6.6.3 封装145
6.6.4 PSpice仿真146
6.7 小结与复习148
习题148
7.2.1 理想电容模型156
7.2 电容156
7.1 引言156
第7章 电容和电感156
7.2.2 电压-电流的积分关系158
7.2.3 能量储存159
7.2.4 理想电容的重要特性161
7.3 电感162
7.3.1 理想电感模型162
7.3.2 电压-电流的积分关系165
7.3.3 电感储存的能量167
7.3.4 理想电感的重要特性169
7.4 电感和电容的组合169
7.4.1 电感的串联169
7.4.2 电感的并联170
7.4.3 电容的串联171
7.4.4 电容的并联172
7.5 线性推论173
7.6 带电容的简单运放电路175
7.7 对偶177
7.8 用PSpice对电容和电感建模180
7.8.1 PSpice181
7.9 小结与复习182
习题183
8.1 无源RL电路191
8.1 引言191
第8章 基本RL和RC电路191
8.2.1 直接法192
8.2.2 另一种方法193
8.2.3 更一般的求解法193
8.3 指数响应的性质196
8.4 无源RC电路199
8.5 更一般的观点201
8.5.1 RL电路的一般形式202
8.5.2 一般RC电路205
8.6 单位阶跃函数206
8.6.1 物理电源与单位阶跃函数207
8.6.2 矩形脉冲函数208
8.7 电源作用于RL电路209
8.7.1 更直接的求解方法211
8.7.2 培养直觉理解211
8.8 自由响应和受迫响应211
8.8.1 自由响应212
8.8.2 受迫响应212
8.8.3 完全响应的确定213
8.9 电源作用于RC电路217
8.10 小结与复习223
习题223
9.2 无源并联RLC电路236
9.1 引言236
第9章 RLC电路236
9.2.1 导出并联RLC电路的微分方程237
9.2.2 微分方程的求解237
9.2.3 频域量的定义238
9.3 过阻尼并联RLC电路239
9.3.1 确定A1和A2的值240
9.3.2 过阻尼响应的响应曲线243
9.4 临界阻尼244
9.4.1 临界阻尼的响应形式245
9.4.2 确定A1和A2的值245
9.4.3 临界阻尼的响应曲线246
9.5.1 欠阻尼响应的形式247
9.5 欠阻尼并联RLC电路247
9.5.2 确定B1和B2的值248
9.5.3 欠阻尼的响应曲线249
9.5.4 有限电阻的作用249
9.6 无源串联RLC电路253
9.6.1 串联电路响应的简要总结255
9.7 RLC电路的完全响应257
9.7.1 容易求解的部分257
9.7.2 其余的部分257
9.7.3 求解过程的简单回顾262
9.8 无损耗LC电路264
15.5 极点、零点和传递函数265
9.9 小结与复习267
习题267
第10章 正弦稳态分析274
10.1 引言274
10.2 正弦波特性274
10.2.1 滞后与超前275
10.2.2 将正弦化为余弦276
10.3 正弦函数激励下的受迫响应277
10.3.1 稳态响应277
10.3.2 更简洁直观的方法278
10.4 复激励函数281
10.4.2 复激励函数的接入282
10.4.1 虚电源产生的响应282
10.4.3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283
10.5 相量285
10.6 R,L,C的相量关系287
10.6.1 电阻288
10.6.2 电感289
10.6.3 电容290
10.6.4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290
10.7 阻抗292
10.7.1 阻抗的串联组合292
10.7.2 阻抗的并联组合293
10.8 导纳296
10.9 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297
10.10 叠加原理、电源变换和戴维南定理301
10.11 相量图306
10.12 小结与复习310
习题311
第11章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322
11.1 引言322
11.2 瞬时功率322
11.2.1 正弦激励下的功率323
11.3 平均功率325
11.3.1 周期波形的平均功率325
11.3.2 正弦稳态下的平均功率327
11.3.3 理想电阻吸收的平均功率328
11.3.4 纯电抗元件吸收的平均功率329
11.3.5 最大功率传输330
11.3.6 非周期函数的平均功率332
11.4 电流和电压的有效值333
11.4.1 周期波形的有效值334
11.4.2 正弦波形的有效(?s)值334
11.4.3 利用?s值计算平均功率335
11.4.4 多频率电路的有效值335
11.5 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337
11.6 复功率340
11.6.1 功率测量342
11.7 功率术语比较345
11.8 小结与复习346
习题346
第12章 多相电路353
12.1 引言353
12.2 多相系统353
12.2.1 双下标符号354
12.3 单相三线系统356
12.3.1 有限导线阻抗的影响357
12.4 三相Y-Y形接法359
12.4.1 边线到边线的电压360
12.5 △形接法365
12.5.1 △形电源367
12.6.1 瓦特计的使用370
12.6 三相系统的功率测量370
12.6.2 三相系统中的瓦特计371
12.6.3 双瓦特计的方法374
习题377
12.7 小结与复习377
第13章 磁耦合电路383
13.1 引言383
13.2 互感383
13.2.1 互感系数383
13.2.2 同名端规则384
13.2.3 组合的互感和自感电压386
13.2.4 同名端规则的物理根据386
13.3 能量考虑391
13.3.1 M12和M21之间的同一性391
13.3.2 M的上界392
13.3.3 耦合系数393
13.4 线性变压器394
13.4.1 反射阻抗394
13.4.2 T形和?形等效网络395
13.5 理想变压器400
13.5.1 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401
13.5.2 用变压器进行阻抗匹配402
13.5.3 用理想变压器进行电压调整403
13.5.4 时域中的电压关系405
13.5.5 等效电路406
13.6 小结与复习410
习题410
14.1 引言420
14.2 复频率420
第14章 复频率和拉普拉斯变换420
14.2.1 一般形式421
14.2.2 直流的情况421
14.2.3 指数的情况421
14.2.4 正弦的情况421
14.2.5 指数衰减正弦的情况422
14.2.6 S的物理意义422
14.3 衰减的正弦激励函数423
14.4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426
14.4.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426
14.4.2 双边拉普拉斯逆变换427
14.4.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427
14.5 简单时域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428
14.5.1 收敛的条件428
14.5.2 单位阶跃函数u(t)429
14.5.3 单位冲激函数δ(t-to)429
14.5.4 指数函数e-at430
14.5.5 斜坡函数tu(t)430
14.6 逆变换方法431
14.6.1 线性原理431
14.6.2 求有理函数的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方法431
14.6.3 相异极点432
14.6.4 多重极点432
14.7.1 时域微分定理435
14.7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定理435
14.7.2 时域积分定理438
14.7.3 正弦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440
14.7.4 时移定理440
14.8 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443
14.8.1 初值定理443
14.8.2 终值定理444
14.9 小结与复习445
习题445
15.1 引言450
15.2 Z(s)和Y(s)450
15.2.1 频域中的电阻450
第15章 s域电路分析450
15.2.2 频域中的电感451
15.2.3 s域中电感的建模451
15.2.4 s域中电容的建模454
15.3 s域节点分析和网孔分析456
15.4 其他电路分析方法462
15.6 卷积466
15.6.1 冲激响应466
15.6.2 卷积积分467
15.6.3 卷积与物理可实现系统468
15.6.4 用图解法求卷积468
15.6.5 卷积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471
15.6.6 对传递函数进一步的讨论473
15.7 S平面473
15.7.1 以σ为变量的响应函数474
15.7.2 以ω为变量的响应函数474
15.7.3 在复平面上绘图475
15.7.4 零极点分布图477
15.7.5 幅度和相位与频率的关系479
15.8 自由响应与S平面482
15.8.1 更一般的情形484
15.8.2 特殊情况485
15.9 H(s)=Vout/Vin的综合方法488
15.10 小结与复习491
习题491
第16章 频率响应499
16.1 引言499
16.2 并联谐振499
16.2.1 谐振500
16.2.2 谐振与电压响应501
16.2.3 品质因数503
16.2.4 Q的其他解释504
16.2.5 阻尼系数505
16.3 并联谐振的更多内容507
16.3.1 带宽507
16.3.2 高Q电路的近似508
16.4 串联谐振513
16.5 其他谐振形式515
16.5.1 串并联等效518
16.6 缩放523
16.7.1 分贝(dB)坐标527
16.7 波特(Bode)图527
16.7.2 求渐近线528
16.7.3 波特图的平滑529
16.7.4 相位响应530
16.7.5 绘制波特图的其他考虑531
16.7.6 复共轭对535
16.8 滤波器540
16.8.1 无源滤波器541
16.8.2 有源滤波器544
16.9 小结与复习548
习题548
17.2 单端口网络556
第17章 双端口网络556
17.1 引言556
17.3 导纳参数561
17.4 几个等效网络567
17.5 阻抗参数575
17.6 混合参数579
17.7 传输参数583
17.8 小结与复习586
习题587
18.2.1 谐波595
18.2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595
18.1 引言595
第18章 傅里叶电路分析595
18.2.2 傅里叶级数597
18.2.3 一些有用的三角积分598
18.2.4 傅里叶系数的计算598
18.2.5 线谱和相位谱602
18.3 对称性的应用603
18.3.1 偶对称和奇对称603
18.3.2 对称性和傅里叶级数项的关系604
18.3.3 半波对称性605
18.4 周期激励函数的完全响应607
18.5 傅里叶级数的复数形式609
18.5.1 采样函数613
18.6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614
18.7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617
18.7.1 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618
18.8 几个简单时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对620
18.8.1 单位冲激函数620
18.8.2 直流激励函数622
18.8.3 符号函数622
18.8.4 单位阶跃函数623
18.9 一般周期时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624
18.10 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626
18.11 系统函数的物理意义631
18.11.1 本节小结633
18.12 小结与复习634
习题635
附录A 网络拓扑简介642
附录B 联立方程求解652
附录C 戴维南定理的证明659
附录D PSpice指南661
附录E 复数667
附录F MATLAB简介676
附录G 拉普拉斯变换的补充定理680
附录H 题号为单数的习题答案686
热门推荐
- 2050356.html
- 1015171.html
- 3255457.html
- 3553195.html
- 1987181.html
- 2316976.html
- 1740873.html
- 463696.html
- 2086581.html
- 2651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7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2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8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1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5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4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6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