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锐,杨文治,李壁成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57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85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概述1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1
一、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前的地貌1
二、黄土高原的红黏土堆积7
三、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14
第二节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分区36
一、黄土高原空间分布范围及其自然区划36
二、黄土高原地区空间分布范围及其治理开发分区39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县与水土保持重点区空间分布范围与分区63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适用条件与评价72
第三节 黄土高原开发进程与历史伟绩74
一、自然生物资源开发与采集狩猎74
二、土地、土壤资源开发与农业起源、发展75
三、水资源开发与农田水利发展81
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84
第四节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开发与治理重大成就94
一、夏大禹94
二、贾让100
三、王景102
四、潘季驯105
五、李仪祉108
第五节 现代开发与治理的丰硕成果112
一、土壤侵蚀机理研究112
二、黄河水沙运行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15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方略与宏观战略117
四、流域生态与管理以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121
五、林草植被建设与飞机播种造林种草124
六、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平梯田研究127
七、土壤养分流失与旱地土壤培肥129
参考文献134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及防治对策140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演变140
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141
二、破坏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143
三、黄土高原常态侵蚀强度的估算145
四、1919年至今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149
五、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概况150
第二节 土壤侵蚀机理探讨152
一、径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之一153
二、黄土抗冲性弱是侵蚀剧烈的根本原因157
三、坡面径流远距离输移是引起强烈土壤侵蚀的动力条件161
四、人类破坏天然植被引起土壤侵蚀急剧发展163
第三节 治理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164
一、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和悲观情绪165
二、林草措施的质量与水土保持功效有待进一步提高166
第四节 防治对策167
一、改造地形,强化拦蓄和入渗,防止径流远距离输移167
二、以防治特大暴雨所造成土壤侵蚀为主要目标,提高水土保持措施标准与质量168
三、科学配置,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提高林草措施成效171
第五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评价173
一、影响黄河泥沙的主要因素173
二、减沙效益分析175
三、减沙效益前景展望178
参考文献181
第三章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科学问题与对策183
第一节 植被建设布局应遵循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184
一、全新世中期植被的分布概况184
二、现代植被的地带性分布186
三、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193
四、植被建设布局211
第二节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相对可恢复性211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11
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相对可恢复性212
三、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环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215
第三节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26
一、植被三效益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26
二、植被三效益结合的可能性226
三、不同植被类型的比例关系228
第四节 坚持人工重建与保护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229
一、植被建设方式应把重建与保护和自然修复相结合229
二、天然林和天然草原的保护与建设229
三、自然修复的生物学优势与可行性230
四、人工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31
第五节 坚持传统栽培树草种与乡土树草种相结合,继续引进优良外来树草种,实现树草种多样化的原则232
一、传统栽培树草种的优缺点232
二、采用乡土树草种的生物学优势和可行性233
第六节 坚持以群落结构原理为指导,单作与混作相结合,以营造混交林和混合草地为主的原则234
一、防护林(草)建设的理论基础——植物群落结构原理234
二、混交林与纯林、混合草地与单优草地的生物学优缺点比较235
三、营造混交林和混合草地的途径236
四、主要的混交林和混合草地类型236
第七节 坚持植被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标准238
一、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问题238
二、合理密度问题238
三、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的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问题242
第八节 植被建设根据人工植被演变特点和规律予以适当调控,以协调植被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249
一、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的一般演替规律249
二、人工林的更替250
三、人工灌木林的更替253
四、人工草地的更替257
五、改良草地的更替260
六、土壤干化与人工植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263
第九节 建议265
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对照表270
参考文献274
第四章 黄土高原干旱化与水资源278
第一节 黄土高原干旱化的自然历史轨迹278
一、黄土高原干旱化的气候背景278
二、黄土高原的土壤干燥化281
第二节 黄土高原干旱与干旱化的关联性289
第三节 水——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295
一、黄土高原水资源特点与资源量295
二、黄土高原水资源配置303
三、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的特殊重要性305
四、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用水预估315
五、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分区与退耕还林还草318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21
第五节 可持续的水资源系统325
第六节 黄土高原干旱化与水资源研究——面向生态建设的一些科学问题327
一、研究内容327
二、研究目标327
参考文献328
第五章 黄土高原的土壤与生态环境331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再认识331
一、先民们对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认识331
二、土壤发生分类及对土壤资源的认识333
三、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对土壤资源的认识334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系统分类334
一、黄土高原的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334
二、黄土高原土壤的主要成壤过程361
三、黄土高原土壤主要类型386
四、黄土高原土壤资源的特征430
第三节 土壤资源面临的挑战431
一、土壤退化严重432
二、在国家建设转型、全球环境变化双重压力下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缩小436
三、黄土高原土壤养分资源丰缺不均与资源养分分区437
第四节 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展望439
一、更新观念对土壤和土壤学的再认识树立全新的土壤学观点439
二、保护耕地,保证土壤质量444
参考文献447
第六章 黄土高原的草地、草业与牧业450
第一节 黄土高原草地资源及利用现状450
一、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及分布450
二、天然草地的功能453
三、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利用现状454
四、人工草地建设现状455
第二节 黄土高原草地建设及草业发展途径456
一、黄土高原草地建设的意义456
二、草地建设方向与途径457
三、黄土高原人工草地生产力及耗水量460
四、黄土高原草地养分循环463
第三节 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与潜力464
一、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464
二、建立现代草地畜牧业基地的途径474
参考文献479
第七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功能响应481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研究历史与现状481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与内涵481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482
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486
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91
第二节 高原的特征及其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地位492
一、高原的特征及地理分布492
二、国际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的经验教训494
三、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497
四、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区域特征与土地利用评价501
第三节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初步研究515
一、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515
二、陕北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527
三、PRA和GIS在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536
四、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解决途径540
第四节 依法管理和保护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48
一、土地法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548
二、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巩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成果549
三、可供借鉴的国外依法管理土地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551
第五节 合理利用土地,建立良性循环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551
一、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551
二、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552
三、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模式与技术类型553
四、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集成组装与建设553
参考文献556
第八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与“囤粮寓田”战略560
第一节 “囤粮寓田”是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要的战略选择560
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分析560
二、黄土高原在国家经济建设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566
三、“囤粮寓田”是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67
四、“囤粮寓田”与农业保障体系的关系及特点568
第二节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的现状与特点569
一、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现状569
二、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供给特点569
第三节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和退耕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570
一、黄土高原粮食的旱作产量潜势与可实现旱作产量的潜势571
二、黄土高原各试区科技攻关取得的粮食产量结果与可实现产量潜势实现率572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573
四、退耕还林(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573
第四节 黄土高原“囤粮寓田”战略可行性与粮食生产策略573
一、“囤粮寓田”战略可行性分析573
二、“囤粮寓田”战略中粮食生产策略574
第五节 实施“囤粮寓田”战略的制约因素575
第六节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囤粮寓田战略的实施576
一、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及农业发展方向578
二、不同类型区的基本农田现状及农业生产与粮食保障能力580
三、不同类型区科技攻关结果和可实现的生产水平584
四、不同类型区粮食基本自给的基本农田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584
第七节 建议与对策587
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强化粮食保障体系建设587
二、调整农业结构,建立适宜黄土高原的农牧业结构与食物安全模式588
三、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效益588
四、以覆盖和集雨补灌技术为重点,加强降水高效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589
五、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生产力590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肥料的投入水平、加强土壤培肥工作,提高农田养分的利用率590
七、加强科学研究与示范,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590
参考文献591
第九章 数字黄土高原建设与应用592
第一节 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及其背景592
第二节 数字黄土高原的设计593
一、“数字黄土高原”建设的目标与原则593
二、“数字黄土高原”数据组织方式593
三、水土保持元数据595
四、数字黄土高原的投影设计597
五、软硬件环境597
六、数据处理作业程序及其标准597
第三节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研究598
一、研究方法599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601
三、几点认识601
第四节 耕地质量评价与制图603
一、评价模型603
二、土地资源数据库建立603
参考文献608
第十章 黄土高原发展前景与展望610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610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成就与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及挑战610
二、黄土高原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条件612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滞后及其形成原因632
一、经济发展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632
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由639
第三节 黄土高原的未来与分析预测650
一、水土流失面积将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黄河水患大大减轻,建成我国西北生态屏障650
二、以陇海一兰新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为轴线的黄土高原区域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655
三、建成我国煤炭和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矿业开发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665
四、将建成以苹果业、畜牧业、马铃薯加工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形成一大支柱产业667
五、将黄土高原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旅游经济可望发展成为黄土高原支柱产业674
第四节 几点建议680
一、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坚持综合治理和长期治理,努力实现《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中、长期目标680
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遵循植被地带性规律,把造林与种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682
三、大力推广旱作与节水农业技术,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囤粮寓田”战略,确保黄土地区粮食安全682
四、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黄土高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683
五、加速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根本转变683
参考文献684
热门推荐
- 2077404.html
- 2746863.html
- 1069876.html
- 703797.html
- 1047262.html
- 1569590.html
- 3285100.html
- 690508.html
- 2063930.html
- 761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60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4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3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2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