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建生,董海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869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大坝-渗流控制-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1.1 背景和意义1
1.1.1 水库渗漏与大坝安全1
1.1.2 渗漏与渗流的调查2
1.1.3 研究大坝渗漏的本质和目标3
1.2 天然示踪方法研究现状4
1.2.1 环境同位素示踪方法6
1.2.2 温度示踪方法研究堤坝渗漏7
1.3 人工示踪方法研究进展9
1.4 堤坝渗漏破坏机理研究9
主要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堤坝建设各阶段渗漏研究14
2.1 引言14
2.2 可行性阶段的研究14
2.2.1 基本常识14
2.2.2 一般建议15
2.2.3 渗漏风险16
2.2.4 一些常见技术和方法16
2.3 在水库的最初蓄水阶段的研究18
2.3.1 概述18
2.3.2 水量平衡18
2.3.3 测压管水位的进一步研究19
2.3.4 孔中流速的进一步研究19
2.3.5 对流量的进一步研究20
2.3.6 通过岩层的破碎和溶洞研究水的渗漏20
2.3.7 坝下渗流22
2.4 渗漏出现后的调查研究22
2.5 水库与当地含水层的关系24
主要参考文献25
第三章 渗流研究常规方法26
3.1 引言26
3.2 水量平衡原理与水压力27
3.2.1 水库的水量平衡27
3.2.2 库水位的影响28
3.2.3 水位压力研究31
3.3 钻孔中测定渗透系数32
3.3.1 注水试验33
3.3.2 吕容试验35
3.3.3 分段压水试验36
3.3.4 抽水试验37
3.3.5 测量有效孔隙度试验39
3.4 地球物理学方法40
3.4.1 概述40
3.4.2 地表面探测技术41
3.4.3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43
主要参考文献48
第四章 温度示踪方法51
4.1 库水温度分布51
4.2 温度信息解析54
4.3 堤坝管涌渗漏持续线热源模型56
4.3.1 模型的建立57
4.3.2 热源强度的确定57
4.3.3 现场实例58
4.4 堤坝渗漏流速虚拟热源法模型61
4.4.1 模型的建立61
4.4.2 计算方法63
4.4.3 工程实例64
4.5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计算堤坝渗漏量67
4.5.1 模型的建立67
4.5.2 根据温度分布曲线推测渗漏范围68
4.5.3 陡河水库左坝肩渗漏应用实例69
4.6 温度探测土坝圆柱状集中渗漏模型72
4.6.1 渗漏土体热传导模型72
4.6.2 模型求解73
4.6.3 工程应用修正75
4.6.4 工程实例77
主要参考文献80
第五章 环境同位素示踪及水化学方法81
5.1 环境同位素示踪81
5.1.1 环境同位素的表示方法81
5.1.2 环境同位素的取样要求83
5.1.3 稳定同位素83
5.1.4 放射性同位素95
5.2 水化学分析99
5.2.1 概述99
5.2.2 水的主要化学成分100
5.2.3 化学分析的评价101
5.2.4 离子的常见浓度与来源101
5.2.5 矿物的溶解101
5.2.6 应用103
5.3 电导104
5.3.1 基本理论104
5.3.2 应用105
5.4 水库、堤防的应用实例106
5.4.1 应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推测北江大堤深层集中渗漏通道106
5.4.2 应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分析江都运河的渗漏状况109
5.4.3 天然示踪方法探测小浪底绕坝渗漏通道112
主要参考文献117
第六章 人工示踪方法119
6.1 引言119
6.2 示踪剂的选择119
6.3 测定水平地下水流速的点稀释技术121
6.3.1 测量原理121
6.3.2 流场畸变校正系数122
6.3.3 实验方法127
6.3.4 点稀释法的限制128
6.4 广义稀释模型129
6.4.1 广义稀释物理模型129
6.4.2 稀释法测定渗透流速适用条件133
6.4.3 稀释法测速方法的探讨136
6.4.4 误差分析139
6.4.5 北江大堤示踪探测实例分析140
6.4.6 广义稀释定理再推导143
6.5 全孔标注水柱法145
6.5.1 实验方法145
6.5.2 实验孔要求146
6.5.3 示踪剂注入技术147
6.5.4 成果解释148
6.6 垂向流测量150
6.6.1 概述150
6.6.2 使用示踪剂测量技术150
6.6.3 使用标准仪器测量154
6.7 地下水流向的确定155
6.7.1 流向测量的原理155
6.7.2 测定地下水流向的装置155
6.7.3 流向测量中的异常现象158
6.8 渗透系数的确定163
6.9 工程实例167
主要参考文献169
第七章 示踪方法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172
7.1 单孔示踪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172
7.1.1 概述172
7.1.2 单孔同位素示踪法探测裂隙岩体渗流场基本原理172
7.1.3 多裂隙含水层稳定流混合井流理论177
7.1.4 现场试验181
7.2 裂隙岩体渗流场双井模型187
7.2.1 双井模型187
7.2.2 钻孔与裂隙平行(斜交)条件下的双井模型190
7.2.3 现场试验193
7.3 双孔二维裂隙网络渗流计算194
7.3.1 交叉裂隙(含水层)系统混合井流理论195
7.3.2 复杂裂隙网络系统计算200
7.3.3 水头损失与误差分析201
7.3.4 试验算例203
主要参考文献205
第八章 堤坝管涌和接触冲刷破坏机理206
8.1 无黏性土的渗透破坏206
8.1.1 无黏性土的渗透系数的确定206
8.1.2 无黏性土颗粒组成的类型与分类207
8.1.3 无黏性土的渗透破坏形式208
8.1.4 渗透变形的判别209
8.1.5 管涌临界坡降及临界速度210
8.2 管涌渗透破坏形成集中渗漏通道的模型212
8.2.1 模型的建立212
8.2.2 管涌发生后的水力坡降和渗透系数217
8.2.3 算例分析220
8.2.4 工程实例分析224
8.3 接触冲刷渗透破坏形成集中渗漏通道的模型224
8.3.1 模型的建立224
8.3.2 算例分析228
8.3.3 工程实例分析233
主要参考文献234
第九章 水库内部的渗漏试验235
9.1 引言235
9.2 利用漂浮指示物235
9.3 库水跟踪法236
主要参考文献239
热门推荐
- 2759410.html
- 429734.html
- 3197132.html
- 546033.html
- 331652.html
- 3615958.html
- 1473712.html
- 1043811.html
- 1615767.html
- 1893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0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04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9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3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0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38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7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2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