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 第7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学 第7版
  • 李家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604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 第7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1

一、中医学的起源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恒动观念 7

三、辨证论治 7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7

一、司外揣内 8

二、注重整体研究 8

三、援物比类 8

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9

一、中医学发展现状 9

二、中医学展望 11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2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9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三章 藏象学说25

第一节 概述 2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25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5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25

第二节 脏腑 26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26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36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39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39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42

一、精 43

二、气 43

三、血 46

四、津液 47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49

第四节 体质 5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51

二、体质的分类 51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54

第一节 病因 54

一、外感致病因素 54

二、内伤致病因素 58

三、其他致病因素 60

第二节 病机 62

一、正邪盛衰 62

二、阴阳失调 63

三、气机失常 64

第五章 四诊66

第一节 望诊 66

一、全身望诊 66

二、局部望诊 68

三、望排出物 70

四、望小儿指纹 71

五、望舌 71

第二节 闻诊 74

一、听声音 74

二、嗅气味 75

第三节 问诊 76

一、问寒热 76

二、问汗 76

三、问疼痛 77

四、问饮食口味 77

五、问睡眠 78

六、问二便 78

七、问小儿及妇女 78

第四节 切诊 79

一、脉诊 79

二、按诊 83

第六章 辨证8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5

一、表里 85

二、寒热 86

三、虚实 87

四、阴阳 88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89

第二节 脏腑辨证 8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91

三、脾与胃病辨证 93

四、肝与胆病辨证 9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98

六、脏腑兼病辨证 99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102

一、卫分证 102

二、气分证 102

三、营分证 103

四、血分证 10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04

一、太阳病证 105

二、阳明病证 105

三、少阳病证 106

四、太阴病证 106

五、少阴病证 106

六、厥阴病证 10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108

第一节 防治原则 108

一、养生与预防 108

二、治病求本 109

三、调整阴阳 110

四、扶正祛邪 111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11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1

第二节 治法 112

一、汗法 112

二、吐法 113

三、下法 113

四、和法 114

五、温法 114

六、清法 114

七、补法 115

八、消法 115

第八章 中药117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17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17

二、中药的炮制 118

三、中药的性能 118

四、中药的用法 121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124

一、解表药 124

(一)辛温解表药 124

麻黄124

桂枝125

防风125

荆芥125

羌活125

细辛126

(二)辛凉解表药 126

柴胡126

薄荷126

葛根127

菊花127

桑叶127

二、祛风湿药 129

独活129

秦艽129

威灵仙129

五加皮129

三、祛湿药 131

(一)化湿燥湿药 131

藿香131

苍术131

(二)利水渗湿药 132

茯苓132

猪苓132

(三)清热利湿药 132

茵陈132

木通133

金钱草133

车前子133

泽泻134

四、清热药 135

(一)清热泻火药 135

石膏135

知母136

栀子136

(二)清热解毒药 136

金银花136

连翘137

蒲公英137

白头翁137

(三)清热凉血药 137

生地黄138

牡丹皮138

(四)清热燥湿药 138

黄芩138

黄连139

黄柏139

(五)清热解暑药 139

荷叶139

青蒿140

(六)清热明目药 140

决明子140

谷精草140

(七)清虚热药 141

银柴胡141

地骨皮141

五、消导药 144

山楂144

鸡内金144

六、催吐药 145

瓜蒂145

七、泻下药 145

(一)攻下药 145

大黄145

芒硝146

(二)润下药 146

火麻仁146

郁李仁146

(三)逐水药 147

大戟147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147

(一)清化热痰药 147

前胡147

贝母148

(二)温化寒痰药 149

半夏149

天南星149

(三)止咳平喘药 149

苦杏仁150

款冬花150

紫菀150

桔梗150

九、温里药 152

附子152

干姜152

肉桂152

十、理气药 153

陈皮153

枳实153

香附154

木香154

薤白154

十一、理血药 154

(一)活血药 154

川芎155

丹参155

桃仁156

红花156

(二)止血药 156

仙鹤草156

白及157

三七157

蒲黄157

十二、补益药 160

(一)补气药 160

人参160

黄芪160

党参161

白术161

甘草161

(二)补血药 162

熟地黄162

当归162

白芍163

何首乌163

(三)补阴药 163

沙参163

麦冬164

枸杞子164

百合164

(四)补阳药 165

鹿茸165

冬虫夏草165

杜仲165

淫羊藿166

十三、固涩药 168

(一)收敛止汗药 168

麻黄根169

五味子169

(二)涩肠止泻药 169

肉豆蔻169

乌梅169

(三)涩精缩尿药 170

山茱萸170

桑螵蛸170

金樱子170

(四)固崩止带药 171

海螵蛸171

十四、平肝息风药 172

天麻172

钩藤172

全蝎172

十五、安神药 174

朱砂174

龙骨174

酸枣仁174

远志175

十六、开窍药 175

麝香175

苏合香176

十七、驱虫药 176

使君子177

雷丸177

十八、外用药 177

硫黄178

雄黄178

血竭178

第九章 方剂180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80

一、方剂与治法 180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80

三、方剂的剂型 181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182

一、解表剂 182

麻黄汤182

桂枝汤183

银翘散183

麻杏石甘汤183

桑菊饮183

柴葛解肌汤184

败毒散184

二、祛风剂 184

(一)疏散外风 185

川芎茶调散185

牵正散185

独活寄生汤185

大秦艽汤185

消风散186

(二)平息内风 186

镇肝息风汤186

羚角钩藤汤186

大定风珠187

天麻钩藤饮187

三、祛湿剂 187

藿香正气散187

平胃散188

三仁汤188

五苓散188

茵陈蒿汤188

八正散189

防己黄芪汤189

苓桂术甘汤189

真武汤189

四、清热剂 190

白虎汤190

清营汤190

清热地黄汤191

五味消毒饮191

黄连解毒汤191

普济消毒饮191

仙方活命饮192

苇茎汤192

玉女煎192

白头翁汤192

导赤散193

龙胆泻肝汤193

清暑益气汤193

青蒿鳖甲汤194

五、和解剂 194

小柴胡汤194

半夏泻心汤194

逍遥散194

四逆散195

大柴胡汤195

痛泻要方195

葛根黄芩黄连汤196

防风通圣散196

六、消导剂 196

保和丸196

枳实导滞丸196

七、催吐剂 197

瓜蒂散197

八、泻下剂 197

大承气汤197

温脾汤198

麻子仁丸198

大黄牡丹汤198

增液承气汤198

十枣汤199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199

二陈汤199

清气化痰丸199

贝母瓜蒌散200

小青龙汤200

定喘汤200

苏子降气汤200

十、温里剂 201

理中丸201

小建中汤201

四逆汤201

当归四逆汤202

阳和汤202

十一、理气剂 202

越鞠丸202

柴胡疏肝散203

瓜蒌薤白白酒汤203

旋覆代赭汤203

十二、理血剂 203

血府逐瘀汤204

生化汤204

桂枝茯苓丸204

补阳还五汤204

小蓟饮子205

十三、补益剂 205

四君子汤205

补中益气汤205

参苓白术散206

玉屏风散206

四物汤206

当归补血汤206

归脾汤207

生脉散207

六味地黄丸207

炙甘草汤207

肾气丸208

一贯煎208

百合固金汤208

十四、固涩剂 209

牡蛎散209

金锁固精丸209

四神丸209

清带汤209

十五、安神剂 210

酸枣仁汤210

天王补心丹210

朱砂安神丸210

十六、开窍剂 211

安宫牛黄丸211

至宝丹211

苏合香丸211

十七、驱虫剂 212

乌梅丸212

十八、外用剂 212

金黄散212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214

第一节 经络 214

一、经络学说概论 214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16

第二节 腧穴 219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219

二、腧穴的分类 219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220

四、特定穴的意义 221

五、腧穴的定位法 222

第三节 十四经脉 224

一、手太阴肺经 224

二、手阳明大肠经 225

三、足阳明胃经 227

四、足太阴脾经 229

五、手少阴心经 230

六、手太阳小肠经 231

七、足太阳膀胱经 232

八、足少阴肾经 235

九、手厥阴心包经 237

十、手少阳三焦经 238

十一、足少阳胆经 240

十二、足厥阴肝经 242

十三、督脉 243

十四、任脉 244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45

一、头颈部 245

二、胸背部 246

三、上肢部 247

四、下肢部 247

第五节 针灸法 248

一、针法 248

二、灸法 253

第六节 针灸治疗 255

一、概述 255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 255

三、针灸的选穴与配穴 256

第七节 其他疗法 256

一、耳针疗法 256

二、推拿疗法 262

三、拔罐疗法 278

下篇281

第一章 内科常见病证281

第一节 感冒 281

第二节 内伤发热 283

第三节 咳嗽 286

第四节 喘证 288

第五节 血证 291

第六节 心悸 297

第七节 胸痛 299

第八节 不寐 301

第九节 郁证 303

第十节 胃痛 305

第十一节 泄泻 307

第十二节 便秘 309

第十三节 黄疸 312

第十四节 鼓胀 314

第十五节 头痛 317

第十六节 眩晕 319

第十七节 中风 321

第十八节 水肿 324

第十九节 淋证 326

第二十节 腰痛 329

第二十一节 消渴 331

第二十二节 遗精 333

第二十三节 痹证 334

第二章 其他常见病证337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37

第二节 闭经 341

第三节 崩漏 343

第四节 痛经 345

第五节 不孕症 346

第六节 恶露不尽 348

第七节 缺乳 350

第八节 疳积 351

第九节 痈 352

第十节 湿疮 353

第十一节 肿瘤 355

附录一 方剂索引359

附录二 参考书目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