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研究 上 第4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物权法研究 上 第4版
  • 王利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23334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753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7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法研究 上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概述3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3

一、物权的概念4

二、物权的特征8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的关系17

一、概述17

二、物权和债权的区别18

三、物权和债权的关系的发展趋势27

第三节 物权与财产权的关系31

一、大陆法中的财产权概念31

二、英美法中的财产权概念33

三、我国《物权法》采纳物权概念的必要性36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39

一、物权的效力概述39

二、排他效力41

三、优先效力44

四、追及效力50

五、物权请求权52

第五节 物权的分类53

一、所有权和他物权54

二、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56

三、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以权利为客体的物权56

四、主物权和从物权57

五、强制登记的物权和自愿登记的物权57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58

一、物权客体的概念和特征58

二、物权客体的分类63

三、特殊的物权的客体76

第七节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82

一、对物权取得的限制82

二、对物权行使的限制83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88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88

一、物权法的概念88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92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和意义96

一、物权法的制定过程96

二、制定物权法的意义97

第三节 物权法的性质102

一、物权法是私法而非公法102

二、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103

三、物权法是普通法105

四、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特点105

五、物权法既是行为规范也是裁判规则107

六、物权法是实体法兼具程序规范108

第四节 物权法的体系109

一、我国《物权法》的体系建构109

二、物权法体系的新发展113

第五节 物权法的适用116

一、基本法律优先于一般法律117

二、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117

三、新法优先于旧法原则118

四、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119

五、法律文本优先于法律解释规则119

第六节 物权法的功能120

一、确认产权121

二、物尽其用122

三、保护物权125

第七节 物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26

一、物权法与合同法126

二、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130

三、物权法与房地产法131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34

第一节 平等保护原则134

一、平等保护原则的概念134

二、平等保护原则的价值137

三、平等保护原则的适用142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14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概念143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147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150

四、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53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55

一、公示原则155

二、公信原则160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166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166

一、物权保护的方法166

二、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责任的竞合168

第二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170

一、确认物权的请求权的概念170

二、确认物权请求权的特点171

三、关于确权的主体173

四、确权之诉与权利的推定规则176

五、确认物权的请求权与诉讼时效179

六、取得时效问题的探讨181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183

一、物权请求权概述183

二、返还原物请求权194

三、排除妨害请求权204

四、消除危险请求权210

五、恢复原状请求权212

六、物权请求权的适用217

七、物权请求权可否适用诉讼时效218

第二编 物权的变动223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223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223

一、物权的设立223

二、物权的变更224

三、物权的转让225

四、物权的消灭226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探讨226

一、物权变动模式226

二、物权行为理论评述228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45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概述245

二、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248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56

一、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概念256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几种情况258

三、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效果271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273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概述273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与特征273

二、登记簿与权属证书279

三、登记申请283

第二节 登记的效力285

一、不动产登记的效力285

二、区分登记的效力与合同的效力288

第三节 登记机构292

一、登记机构的性质292

二、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295

三、关于登记费用的收取297

第四节 登记请求权298

第五节 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302

第六节 登记的查询307

第七节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312

一、更正登记312

二、异议登记317

第八节 预告登记327

一、预告登记的概念327

二、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331

三、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331

四、预告登记的性质334

五、预告登记的效力335

六、预告登记的失效339

第九节 登记机构的责任341

一、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责任341

二、登记机构的责任342

第七章 动产交付350

第一节 动产交付概述350

一、动产交付的概念350

二、交付方式的分类353

第二节 有关交付的特殊规则355

一、简易交付355

二、指示交付356

三、占有改定359

第三节 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363

一、特殊动产物权变动适用登记对抗主义363

二、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366

三、特殊动产的交付不能产生对抗登记的效力369

第三编 所有权375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375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375

一、所有权的概念375

二、一物一权379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的本质382

第三节 所有权的内容384

一、占有权能385

二、使用权能386

三、收益权能387

四、处分权能389

第四节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390

一、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财产之上依法设定他物权390

二、他物权的设定并不导致所有权的消灭391

三、他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利益392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392

一、对所有权进行限制是当代所有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392

二、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原因396

三、征用制度397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401

第一节 征收402

一、征收的概念402

二、征收与征用的区别405

三、征收的条件406

第二节 善意取得415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415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功能417

三、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419

四、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420

五、善意取得的排除434

六、善意取得的效力435

七、赃物与善意取得439

第三节 遗失物的拾得和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443

一、遗失物的拾得443

二、漂流物的拾得、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457

第四节 孳息的取得461

第五节 抛弃和先占463

一、抛弃所有权463

二、先占464

第六节 添附468

一、添附的概念和特点468

二、添附与相关制度470

三、添附的三种形态473

四、确定添附物归属的原则479

第七节 货币所有权的取得481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484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484

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484

二、物权法规定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意义486

三、国家所有权的主体488

四、国家所有权的客体492

五、物权法关于国有财产范围的规定494

六、国家所有权的保护506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509

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509

二、农村集体所有权511

三、城镇集体所有权521

四、集体组织所有权的保护523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524

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524

二、私人所有权的范围527

三、私人所有权的行使529

四、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530

第四节 社会团体所有权533

一、社会团体所有权的概念533

二、几类典型的社会团体财产535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538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538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538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541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544

四、业主身份的认定547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549

一、国外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549

二、我国建筑区分所有制度的发展555

第三节 专有权558

一、专有权的概念558

二、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行使561

三、专有部分的范围563

四、专有部分范围的具体认定565

五、住改商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569

第四节 共有权571

一、共有权的概念和特点571

二、共有权的性质575

三、持有份577

四、共有权的行使580

第五节 共有部分的范围582

一、共有部分的确定标准582

二、共有部分范围的类型582

第六节 车位、车库的归属和使用592

一、车位、车库的归属592

二、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595

三、车位、车库首先应当满足业主的需要596

第七节 共同管理权598

一、共同管理权的概念598

二、共同管理权的行使方式602

第八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604

一、业主大会604

二、业主委员会616

第九节 管理规约623

一、管理规约的概念和特征623

二、管理规约的效力626

三、管理规约的修改628

第十节 物业服务629

一、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629

二、物业服务企业632

三、物业服务合同633

第十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相邻关系635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中的相邻关系具有特殊性635

二、侵害相邻关系的责任638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641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性质641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641

二、相邻关系的性质645

三、相邻关系的立法模式647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649

一、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649

二、因通行所产生的相邻关系651

三、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管线所形成的相邻关系654

四、因通风、采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655

五、保护环境所产生的相邻关系660

六、因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等发生的相邻关系663

第三节 相邻关系中约定的效力664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667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习惯处理相邻关系667

二、团结互助、兼顾各方的利益668

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669

四、公平合理670

五、依法给予补偿670

第五节 侵害相邻权的救济672

第十三章 共有676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及形态676

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679

一、历史上的共有形态679

二、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两种共有680

第三节 按份共有682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682

二、应有部分的效力684

三、按份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690

四、分管协议698

五、约定不明视为按份共有704

第四节 共同共有706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706

二、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708

三、共同共有的形式710

第五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714

第六节 准共有718

第七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719

一、共有财产分割的概念719

二、分割共有财产的原则720

三、分割请求权724

四、分割的方式728

五、协议分割和裁判分割730

六、分割的效力733

第八节 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736

一、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概念和功能736

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性质738

三、共有人优先购买权行使的条件742

四、优先购买权的不当行使749

五、优先购买权的竞存752

六、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7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