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结构金融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则【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结构金融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则
  • (美)斯蒂文·L.舒瓦茨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9076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资产证券化-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结构金融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1.1 什么是证券化2

1.2 历史介绍7

1.3 公司怎样在证券化中受益8

1.4 证券化与保理的区别11

第二章 确定支付来源15

2.1 债务人及发起人的性质16

2.1.1 缓付和不付的风险16

2.1.2 出售应收账款的权利18

2.2 应收款的性质21

假日旅馆的例子23

2.3 信用增级27

2.4 优先/次级结构29

第三章 特殊目的机构的“破产隔离”31

3.1 概述32

3.2 防止特殊目的机构自愿破产33

3.2.1 公司治理33

3.2.2 FINCO或双层结构42

3.2.3 信托44

3.2.4 有限责任公司48

3.3 防止特殊目的机构非自愿破产48

3.4 防止特殊目的机构的实质合并49

巡回法院关于实质合并的观点分歧50

3.5 防止特殊目的机构受到政府追索53

第四章 确立应收账款的“真实出售”55

4.1 引论56

4.2 追索权60

4.3 保有权利和对剩余享有的权利61

4.4 定价机制62

4.5 账款的管理和收集63

4.6 其他因素64

八角形公司(Octagon)案例66

4.7 防范欺诈性转让的风险69

4.8 根据统一商业法为转让提供保护的额外步骤70

4.8.1 转让优先权益确认70

4.8.2 转让的优先性问题76

4.9 资金混合77

4.10 二元追索理论80

4.11 2001年破产改革法案的潜在影响85

4.12 特拉华州的资产证券化新促进法91

4.12.1 特拉华法案的内容92

4.12.2 操作意义93

4.12.3 进一步考虑96

第五章 税务问题101

5.1 引论102

5.2 非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非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交易104

5.2.1 实质重于形式104

5.2.2 原始权益人的纳税问题106

5.2.3 特殊目的机构的纳税问题110

5.2.4 投资者的纳税问题116

5.3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载体机构118

5.3.1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的适用资格问题119

5.3.2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的纳税问题123

5.3.3 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的权益持有人的纳税问题123

5.3.4 与金融资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抵押投资渠道有关的资产转进和转出的纳税问题129

第六章 监管要求135

6.1 概述136

6.1.1 1940年《投资公司法》136

6.1.2 3(c)豁免规则138

6.1.3 3a-7规则140

6.2 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143

6.2.1 公开发行143

6.2.2 4(2)私募发行豁免144

6.2.3 3(a)(3)豁免规定145

6.2.4 10b-5规则147

6.3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表外交易及特殊目的机构的报告148

6.4 其他监管要求152

第七章 会计问题153

7.1 概述154

7.2 过渡阶段155

7.3 FAS 140规定156

7.3.1 放弃应收款的控制权156

7.3.2 “合格特殊目的机构”的要求159

7.4 会计合并162

第八章 跨境证券化问题165

8.1 导言166

8.2 初始分析:管辖问题和融资来源168

8.3 构建交易结构170

8.4 商业融资问题171

8.4.1 优先权益确认和优先权171

8.4.2 混同存款风险174

8.4.3 优先转让和欺诈转让175

8.5 契约限制和法律限制176

8.6 执行问题177

8.7 货币兑换、互换和套期交易180

8.8 税收问题183

8.8.1 预扣利息税问题183

8.8.2 特殊目的机构及其股东的纳税问题184

8.8.3 “盈余剥离”187

8.8.4 其他的跨国税收问题188

8.9 评级机构的相关问题189

第九章 整体业务证券化193

9.1 介绍194

9.2 整体业务证券化的优势196

9.3 哪些业务适合进行整体业务证券化?197

9.4 整体业务证券化的法律结构199

9.4.1 建立特殊目的机构199

9.4.2 特殊目的机构提供给原始权益人的抵押贷款200

9.4.3 担保受托人和债券受托人201

9.4.4 概括担保:全企业担保物权201

9.4.5 “一揽子”担保:补充性担保物权和重新定性的风险206

9.4.6 备用服务人210

9.4.7 美国式的全业务证券化211

第十章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213

10.1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214

10.1.1 信贷衍生品215

10.1.2 合成型资产证券市场218

10.2 公司怎样从合成型资产证券中得益219

10.2.1 真实销售与信用风险转移219

10.2.2 可预测支付流220

10.2.3 募集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222

10.2.4 灵活性223

10.2.5 其他考虑224

10.3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结构225

10.3.1 信用违约互换226

10.3.2 信贷挂钩票据227

10.3.3 超高层级互换229

10.3.4 特殊目的机构230

10.3.5 抵押物230

10.3.6 投资者方面的事项231

10.4 监管要求和法律考量233

10.4.1 再定性234

10.4.2 保密性236

10.5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多样性237

10.5.1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概述237

10.5.2 被管理的合成型抵押债务契约238

10.5.3 零售合成型抵押债务契约240

10.5.4 合成型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41

10.5.5 担保互换凭证241

10.5.6 二次合成资产证券(Securitization Square)244

10.6 结论245

第十一章 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247

11.1 介绍248

11.2 证券化是有效率的吗?248

11.2.1 没有过度投资,无担保债权人就不会有损失251

11.2.2 过度投资造成损失可以被弥补253

11.2.3 无担保债权人自己认为证券化产生了净值261

11.2.4 证券化是有效率的,尽管其对不可调节的债权人有影响266

11.3 证券化是公平的吗?268

第十二章 风险证券化273

12.1 引言274

12.2 将风险证券化置于一定的背景下276

12.2.1 “真实销售”或“现金”证券化277

12.2.2 业务整体证券化277

12.2.3 合成证券化与风险证券化278

12.3 风险证券化之优势281

12.3.1 传统保险的替代281

12.3.2 风险证券化的投资者需求283

12.4 一般风险证券化的法律架构285

12.4.1 风险转移工具287

12.4.2 担保物288

12.4.3 证券289

12.5 对风险证券化重新认定的风险290

第12A章美欧之间重要风险保留方式的比较293

12A.1 概述294

12A.2 欧洲的方式295

12A.2.1 与美国方式的不同之处295

12A.2.2 欧洲框架内的矛盾296

12A.3 美国的其他方法297

12A.3.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方法297

12A.3.2 美国方法不确定的框架298

第十三章 结构性金融律师的公共责任307

13.1 概述308

13.2 结构性金融交易中律师的角色309

13.2.1 结构性金融概况309

13.2.2 担任交易法律顾问的律师310

13.3 历史观点312

13.4 结构性金融律师的公共责任应是什么?313

13.4.1 概论313

13.4.2 防止外部性315

13.5 框架324

13.6 框架的应用326

13.7 结论329

附录13A 律师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角色331

第十四章 保护金融市场:次贷危机之教训349

14.1 引言350

14.1.1 识别异常和失败352

14.1.2 术语353

14.2 在披露投资评估的情况下依然糟糕的投资者决定356

14.2.1 由于未能预料市场崩溃深度造成的披露不充分356

14.2.2 投资者未能理解充分披露358

14.2.3 交易复杂性本身所导致的披露不充分361

14.2.4 信息披露不足,无法解决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364

14.2.5 小结365

14.3 结构性金融在抵押贷款方面的结构缺陷366

14.3.1 缺乏自律的按揭贷款业366

14.3.2 广泛散布的次级抵押贷款风险370

14.3.3 识别义务主体的复杂性370

14.3.4 小结373

14.4 蔓延的次级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市场问题374

14.4.1 抵押贷款担保证券、资产担保证券、担保债务凭证和ABS CDO证券的紧密耦合性374

14.4.2 计量模型377

14.4.3 小结378

14.5 市场自律条款不足379

14.5.1 市场自律条款的基础过时380

14.5.2 作为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者的市场规范381

14.5.3 小结381

14.6 评级机构未能预料降级382

14.6.1 利益补偿冲突382

14.6.2 未能预料住房市场垮台的深度383

14.6.3 未能看到次级按揭贷款和债务抵押债券的相关性384

14.6.4 小结385

14.7 结论386

附录14A 次贷危机中的信息披露失败390

第十五章 结论和未利用的机遇407

15.1 概述和观点408

15.2 区分证券化与安然事件中的滥用410

附录15A 对复杂世界中的披露范式的再思考419

第十六章 证券化的未来459

16.1 概述460

16.2 错误何在,什么是需要被修复的?462

16.2.1 有缺陷的资产类型462

16.2.2 贷款并证券化的道德危机465

16.2.3 服务矛盾468

16.2.4 对于数学模型的过度依赖470

16.3 结论472

附录A 国际公示制度475

附录B 债务人持有资产证券化491

附录C 金融市场中对复杂性的调控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