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外教育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外教育史
  • 王凌皓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1678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外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国教育史2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2

第一节 我国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3

一、我国教育的起源3

二、我国学校的产生4

第二节 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5

一、夏朝和商朝的官学5

二、西周奴隶制极盛时期的官学7

第三节 汉代的太学8

一、汉代太学的产生与发展9

二、汉代太学博士的遴选10

三、太学生的考核擢升10

四、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12

五、太学的视学制度13

第四节 隋唐之际的儒学与专科学校13

一、隋唐的儒学13

二、专科学校15

第五节 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16

一、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学17

二、宋元明清的地方官学18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20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与发展21

一、私学产生与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21

二、私学的特点与意义22

第二节 两汉至明清的蒙养教育23

一、蒙养教材24

二、蒙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27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30

第一节 书院的起源与发展31

一、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起源31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嬗变33

第二节 书院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的特点34

一、书院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34

二、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特点35

第四章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8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39

一、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39

二、察举的科目与内容41

三、察举制的利弊评说4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44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44

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45

三、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与影响46

第三节 隋唐至明清之际的科举制47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47

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49

三、宋代科举制的发展53

四、辽、金、元科举制的演化54

五、明清科举制的颓废56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及学制沿革60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教会教育61

一、新式学堂61

二、教会教育62

第二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癸卯学制的建立64

一、京师大学堂64

二、壬寅癸卯学制65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67

一、教育改革67

二、壬子癸丑学制68

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与壬戌学制69

一、教育改革与壬戌学制69

二、壬戌学制的特点与影响70

第六章 孔、孟、荀的教育思想72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73

一、孔子论教育作用73

二、孔子论教育对象75

三、孔子论教育目的76

四、孔子论教育内容78

五、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80

六、孔子论德育86

七、孔子论为师之道91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92

一、孟子论人性93

二、孟子论教育作用94

三、孟子论教育目的95

四、孟子论理想人格的培养96

五、孟子论教学100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102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03

二、教育目的与人才观105

三、教育内容106

四、修养方法与学习方法108

五、教师观111

第七章 《大学》、《中庸》和《学记》的教育思想113

第一节 《大学》、《中庸》的教育思想114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114

二、《中庸》论为学之序116

第二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117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117

二、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118

三、论教育原则与方法120

四、论教师123

第八章 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125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26

一、三大文教政策126

二、道德教育思想128

三、教学法思想130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133

一、论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133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134

三、王充论学习136

第九章 颜之推、韩愈的教育思想140

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41

一、及时早教,勿失时机141

二、威严有慈,爱教结合141

三、语言标准,概念准确142

四、孝悌为本,风化在先142

五、立志高雅,承续家业143

六、虚心务实,博学广师143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45

一、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145

二、就学而愈明的教育思想146

三、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147

第十章 朱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51

第一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152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宗旨152

二、教育阶段与内容152

三、道德教育思想155

四、朱子读书法158

第二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61

一、教育目的与内容161

二、论道德教育163

三、论童蒙教育164

第十一章 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168

第一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69

一、论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69

二、论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70

三、论教学171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173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73

二、精湛的人才理论174

三、“实学”教育内容论175

四、“习行”、“主动”的教学思想177

第十二章 地主阶级改革派与洋务派的教育思想180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181

一、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181

二、提倡“经世致用”181

三、主张学习“西学”182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183

一、洋务派的教育思潮183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183

第十三章 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思想185

第一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86

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86

二、变科举,废八股186

三、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186

四、《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187

第二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87

一、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188

二、论改革科举,兴办教育188

三、论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189

第三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190

一、主张教育救国190

二、论学西学190

三、论学制191

第十四章 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的教育思想192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93

一、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3

二、对高等教育的改革195

三、教育独立的思想198

四、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199

第二节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199

一、论教育的本质及作用199

二、论新的民主主义工农教育200

三、论青年教育201

第三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201

一、论教育的本质202

二、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02

第十五章 徐特立、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204

第一节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205

一、论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205

二、论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205

三、论自然科学教育206

第二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206

一、论生活教育206

二、论普及教育208

三、论民主教育209

四、论儿童教育210

第三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211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211

二、论职业教育212

第四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212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212

二、论幼儿教育213

三、论活教育213

下编 外国教育史216

第一章 外国古代教育制度216

第一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217

一、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217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218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219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220

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222

一、斯巴达教育222

二、雅典教育223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224

第三节 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226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227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228

三、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229

第二章 外国古代教育思想231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32

一、“智德统一论”232

二、“苏格拉底法”232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33

一、《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233

二、国家化的教育思想235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235

一、教育适应自然236

二、和谐教育236

三、文雅教育237

第四节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238

一、关于雄辩家的教育238

二、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238

第五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239

一、关于雄辩家的教育239

二、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见解及对教师的要求240

第三章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242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243

一、中世纪早期的教会教育243

二、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245

第二节 中世纪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247

一、拜占廷的教育247

二、阿拉伯的教育249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251

一、中世纪的大学251

二、城市学校253

三、经院哲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教育253

第四章 外国近代教育制度256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257

一、慈善教育257

二、文法学校和公学257

三、学园258

四、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259

五、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260

六、“新大学运动”261

七、1870年《初等教育法》262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263

一、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263

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264

三、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265

四、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建立267

五、《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268

六、中等教育的发展269

第三节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270

一、强迫义务教育271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271

三、泛爱主义教育273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274

第四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275

一、北美殖民地教育276

二、教育分权制的确立277

三、公立学校运动278

四、学术型大学的创建279

五、《毛雷尔拨地法》280

第五节 俄国近代教育制度281

一、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281

二、国民学校章程282

三、《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283

四、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284

第六节 日本近代教育制度285

一、明治维新教育改革286

二、《学校令》287

三、《教育敕语》288

第五章 外国现代教育制度290

第一节 英国现代教育制度291

一、《巴尔福教育法》291

二、《费舍教育法》292

三、《巴特勒教育法》293

四、综合中学运动293

五、《1988年教育改革法》294

第二节 法国现代教育制度296

一、统一学校运动296

二、《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296

三、戴高乐的教育改革297

四、《哈比法案》299

第三节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299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299

二、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倒退300

三、《总纲计划》302

四、《汉堡协定》302

五、《教育结构计划》303

第四节 美国现代教育制度303

一、《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303

二、“八年研究”计划304

三、《史密斯—休士法》305

四、初级学院305

五、《国防教育法》306

六、60年代的教育改革307

七、70年代的教育改革309

八、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310

第五节 日本现代教育制度311

一、20年代教育改革311

二、军国主义教育312

三、《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313

四、70年代和80年代的教育改革314

第六节 前苏联的教育制度315

一、改革教育领导体制316

二、统一劳动学校316

三、20年代教育教学改革317

四、30年代教育体制的整顿与发展319

五、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320

六、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320

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325

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326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26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326

第二节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332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332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332

三、对教育的影响及其评价335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36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36

二、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及代表人物337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339

第四节 科学教育思想339

一、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39

二、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341

三、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343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343

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343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344

第六节 新教育流派348

一、新教育流派的产生和发展348

二、新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349

三、新教育流派的影响352

第七节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353

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353

二、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355

三、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359

第八节 新传统教育流派361

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362

二、永恒主义教育流派367

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372

第九节 当代欧美教育思想375

一、存在主义教育思想375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378

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380

四、分析教育哲学383

五、终身教育思想385

六、人本化教育思想388

第十节 前苏联的教育思想390

一、列宁的教育思想390

二、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393

三、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396

四、凯洛夫的教育思想401

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406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410

参考文献415

后记416

热门推荐